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北宋談起:為什麼更先進的文明,容易被游牧民族打敗

從北宋談起:為什麼更先進的文明,容易被游牧民族打敗

《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推斷,公元1000年時北宋的人均GDP達到了450美元,靖康之難前人口已經超過一億。而我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1979年時僅為423美元,1978年時還不及400美元,直到1980年時人均GDP才達到了468美元,堪堪超過公元1000年時的水平。

北宋除了經濟發達,科教方面也是令人震驚的領先。經濟繁榮下北宋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大科學家沈括髮現了石油,並斷定其日後必有大用;,尤其是這一時期由畢昇發明的活版印刷術,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以至於畢昇死後300年,歐洲人居然有了推行義務教育的條件,並以此為基礎實現了文明突破,為人類徹底走向工業文明打下了基礎。

但是公元1127年,坐擁財富盛極一時、科技水平閃耀古今的北宋王朝得到兩位皇帝----宋徽宗和總欽宗兩位皇帝卻被金國俘虜。而且此前百年,北宋也始終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負,面對先後來自遼國和金國的軍事壓力,這個富裕而先進的王朝很難組織有效反擊。連西北的小國西夏,竟然也常年享受來自北宋的歲幣。因此,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北宋王朝的滅亡沒有太大的偶然性,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

北宋的情況並不特殊,在工業革命之前,先進文明面對落後文明被動挨打的情況非常普遍:在非洲、歐洲和亞洲,古埃及、古印度、古雅典、古羅馬等,都曾經創造了盛極一時的文明,但是這些文明都被來自落後民族的「野蠻人」在軍事上擊敗,甚至導致文明消失。如果結合北宋王朝的滅亡,這些發生在古代的----「野蠻人」戰勝「文明人」的故事,往往會有一些共同特點。

先天:先進文明往往起源於暖濕之地,游牧民族多來自亞寒帶,在冷兵器時代存在天然軍事差距

曾經率領開封居民力拒金兵的北宋名臣李綱,南宋建立之初,被高宗趙構任命為相。李綱提出的恢復中原國土的辦法主要有三點:「募兵、買馬、全民出財」。諫議大夫宋齊愈認為,金國作為敵人不會出售戰馬的前提下,西北價格昂貴,而且北方被金國控制,戰馬無法安全運輸到長江以南。

宋朝自身並非不能飼養馬匹,但溫帶和亞熱帶的馬因為矮小,速度慢,衝擊力不足,不適合做戰馬;另一方面,宋朝治下的百姓長期安居樂業,只要勤於耕種就能夠吃上飯,他們不需要向北方游牧民族一樣整日充滿危機感,所以宋民對於曠日持久的戰爭狀態並不適應。因此李綱想要「募兵、全民出財」根本做不到,如果做得不好反而會引火燒身,危急統治。同理,古代埃及、羅馬等地,與古代中國的情況很相似,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雖然能夠建立起非常優秀的文明,優越的生活卻讓民眾缺乏外患意識。歷史上古埃及、古印度在滅亡時,基本沒有進行抵抗。

另一方面,這些古老文明所在地區同樣不適合飼養戰馬,所以當游牧的波斯民族抵達埃及,當游牧的日耳曼人進攻羅馬,當游牧的女真人包圍開封,他們的騎兵不僅擁有巨大的衝擊力,而且機動性極高,行軍上飄忽不定,列陣時又可以更快集中優勢兵力,形成了軍事上的極大優勢。絕對不能忽視馬匹在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我們看到,印度出產象兵,所以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憑藉他「龍騎兵」縱橫數千里,四大文明古國霸佔其二,到了印度就戛然而止了。

後天:龐大財富的積累讓統治者安逸,國家容易耗於內鬥

文明發展,財富積累的多了,統治者會滋生腐敗,不思進取。早在「澶淵之盟」的時候,北宋就承諾給遼的歲幣是30萬,事實上後來這個數字又被北宋自己談到了50萬。金國大軍第一次包圍開封時(靖康之難前金兵曾經包圍開封,後撤兵),李綱領兵據守,金兵進退兩難,宋欽宗居然派出宰相李梲去談判,這個李梲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浪子宰相」,不僅在蹴鞠水平上與高俅不相上下,而且還會自己填詞譜曲,如果只論才藝,在我國歷史上的宰相中當是數一數二的。《宋史》中記載此次談判,李梲跪在金營跪著不敢喘息,同意了對方的全部條件:

「黃金500萬兩,銀5000萬兩,娟100萬匹,牛馬各萬匹等等」

彼時宋徽宗已經逃到南方,宋欽宗讓官兵向民間索要金銀,皇宮中的金銀也全部拿了出來,甚至有宰相把金腰帶解了下來。開封全城湊齊了30萬兩黃金,1000多萬兩白銀,根據當時的重量計算,1兩大約是60克,金銀大體兌換率為1:15(《中國大歷史》),,僅一個開封城大家就湊齊了100多萬噸的黃金。今天的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全國的黃金儲備也不過在幾百萬噸而已。

這足以直接證明北宋的發展水平,然而北宋雖然坐擁龐大的GDP,財富卻都被供給了北方游牧民族。這些財富在彼時不僅不能夠幫助北宋轉換為抵禦外族入侵的戰力,反而因為財富對這些游牧民族的持續輸入,使得遼、金國力越來越強,成為了北宋自身滅國的幫凶。這樣的情況下,民眾苦不堪言,軍隊也沒有投入。遼國剛剛滅亡的時候,因為軍餉有限,只能給投降過來的遼國漢族將士吃新米,宋朝本土的將士只能吃發霉的米,結果導致邊兵內訌,本土兵欲殺遼降兵,遼降兵無奈投金,後來多次成為進攻中原的先鋒。

但是促成了這些「歲幣」、「賠款」的談判者徽宗、欽宗、李梲等人,卻依然可以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思進取的氛圍形成,危險意識就越來越淡薄。

物質豐厚的社會,圍繞這些財富以及其基礎上的名望、地位,更容易產生內訌。《韓非子·五蠹》中說,堯舜禹時,大家互相謙讓王位,是因為物質不發達,到了他的時代,即使是縣令有朝一日死掉,所留的財富也足夠讓子孫享用,所以不可能不再去爭權奪利了。當財富稀少的時候,大家的私心可能並不明顯,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各種的爭奪。

而事實上,我國歷史上所有的游牧民族成功南下,都是以中原內訌或者大亂為前提的:西晉有八王之亂,明朝有黨爭,更有農民起義。而北宋年間,各類農民起義不絕,而朝臣們的內鬥也是愈演愈烈,皇帝對大臣們的防範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1126年宋將种師中(即《水滸傳》中的小種經略,其兄种師道即老種經略)奉命解太原之圍,最初對金兵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朝廷承諾的給將士們的獎勵卻遲遲不能到達,將士們幾欲逃走,最後甚至連糧草也不能供應,种師中無奈之下只能貿然尋求與金兵決戰,進退不得的情況下力戰而亡。

宋朝對於武將的防範達到了巔峰,「主憂臣懼」怎能作戰,在外作戰的武將對糧草等各方面調度毫無辦法,而朝廷以及地方同僚們多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若有前隙更是伺機報復。皇帝防範自家武將投入的精力遠勝於防禦外敵,這種情況下,一幢高樓看似雄偉,世界上裡面已經爛掉了。

而這似乎也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古埃及和古羅馬到了後期,上層奢靡無度,古埃及的內部爭奪最後形成了南北朝,而古羅馬的內鬥也讓國家分裂為東西羅馬。所以看似遠遠要弱於他們的波斯人、突厥人、日耳曼人,每日乘坐馬背,逐水草牧羊,飢餓問題都難以解決,卻只需要在那些先進的文明體系內部鬥爭你死我活的時候,輕輕的吹一口氣,就可以把數千年文明付之一炬。

規律:民族主義概念未誕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是文明發展的必經階段,屬於歷史規律

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曹劌論戰》,其中談到國家之間的戰爭應該是「肉食者謀之」。「亞聖」孟子講「民貴君輕」,表示「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君主只要做的不好,就可以換掉。中國古人認為,只要善待百姓,誰當皇帝都是一樣的,不分民族。

所以古代人並沒有濃厚的國家民族觀念,比如靖康之役前,金國進攻開封的先鋒軍隊2000騎兵,主要都是以遼舊將郭藥師的漢族軍隊為主。這支軍隊先後代表遼、宋、金作戰,戰鬥力皆兇猛;《宋史·种師道傳》記載,金兵圍攻開封,宰相李邦彥沒有及時疏散附近的百姓,開封附近百姓就在宋朝都城眼皮下面為金兵修築防禦工事,修理攻城機械,至於宋、金誰當皇帝,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直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大思想家顧炎武才提出了初步的民族主義概念,他指出「亡國」和「亡天下」是有區別的,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雖說「民貴君輕」,可外族入侵,又如何能做到善待其民?而歐洲的民族意識覺醒,普遍認為也是在拿破崙戰爭之後才開始的。從這以後,擁有先進文明的國家和民族才學會了團結起來,抵禦落後文明的侵襲。

這樣的背景下,游牧民族對先進文明的入侵,被普通人視為普通的貴族戰爭,他們並不認為這是一次與自身極度相關的戰爭,冷漠視之。從這個角度看,游牧民族南下絕對不能視為落後文明對先進文明的勝利,只能說是腐朽貴族們的失敗罷了。

當人類歷史發展到18世紀,先進文明的自我保護機制開始完善起來。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一章第一句話,提出「君主和國家義務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社會安全,使它不至於遭受來自其他獨立社會的壓迫和侵犯。」也就是說,在對抗外來落後文明的野蠻侵犯時,不僅民眾要有民族意識,而君主和國家也需要有民族意識,而且有義務喚醒和運用這種社會意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丕稱帝第一年,仍寵愛甄姬,為何第二年把她賜死?
曹操究竟有沒有設摸金校尉,露骸骨千里?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