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科學家的最新發現 解決了板塊構造理論中缺失的部分

科學家的最新發現 解決了板塊構造理論中缺失的部分

嗨,大家好,歡迎來到潮流科技fans!

現在,全球範圍內的活躍火山都位於火山弧中,它們由上層地幔岩石的液態熔融堆積後形成。當俯衝的構造板塊向下沉入地幔時,促使融化的岩漿從俯衝的構造板塊中被「排出」。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通過上層地幔的液態熔融的遷移途徑知之甚少,同時他們也不能確定每次液態熔融遷移所需的時間。最近,科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在海底深處,下沉的構造板塊引發的地震「群」,將熔岩注入到新形成的火山中。

地震群是指在短時間發生多次地震的事件。科學家們展示了在太平洋馬里亞納和伊蘇-博寧島火山弧系下的上層地幔中發生的兩個地震群的證據。

為了進行詳細的研究,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張3D地圖,並在上面繪製了每個地震群。他們發現地震序列形成了一個管狀結構,熔岩沿著這個管狀結構上升,從深約200公里的下沉構造板塊一路上升到火山下面的岩漿室。

科學家們指出,這個重大發現有助於解決關於構造板塊難題中缺失的部分,同時,他們還發現了熔岩從下沉構造板塊移動到地表火山的路徑。

IBM火山弧從日本東京一路向南延伸超過2800公里,到達關島以外,包括伊豆群島,波寧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更多的IBM火山弧系被淹沒在海平面以下,它一直是菲律賓海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匯的標誌。

當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沉入地球的地幔時,它將海水攜帶到地球深處,造成水越來越熱,壓力也越來越大。過熱的海水試圖往上逃脫,沖開碎石,為隨後熔岩的上升打開了通路。

科學家將這一過程描述為一種天然的水力壓裂效應。在石油工業使用的水力壓裂技術中,鑽頭鑽入地下幾公里深,然後通過水泵向下輸送液體,當壓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岩石會被撐破,從而形成一條石油或天然氣流過岩石並進入管道,最終返回地面的通道。

構造板塊的下沉將海水帶入地表以下200公里,隨著水的溫度和壓力的陡然上升,驅使水從俯衝板塊中流出。最終,水會導致板塊的緩慢移動和岩石融化,此時就形成了地震。這類似於水力壓裂,但規模更大,它完全由地球的自然過程驅動,而不是人類所能掌控。

科學家介紹說:這兩個地震群發生在地球深處一個通常不發生地震的區域。最簡單的解釋是它們是由類似於壓裂的過程引起的,要麼是由於岩石在過熱流體之前發生破裂,要麼是在流體通過以後上升通道發生坍塌。我們可以利用地震來確定這些流體的傳播速度,在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的情況下,可以估算出流體穿過地球的速度。經過計算,結果大於每小時一公里,這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得多。

最後,科學家們希望後續的研究能幫助人類監測和區分那些火山是由來自地球深處不斷增加的岩漿所引發的,這對整個人類來說,十分重要。

總結:構造板塊的下沉將熔岩從構造板塊中「排出」;地震群是指短時間內發生多次地震的事件;海水被帶到地球深處,隨著溫度和壓力上升,海水向上逃脫時形成熔岩上升的通道;你明白了嗎?

潮流科技fans本著認真、嚴謹的態度為大家提供科技類資訊文章。如果你喜歡,請多多留言關注。每篇文章都是潮流科技fans嘔心之作,也許不是最好,但絕對是認真的。請抄襲者自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流科技ing 的精彩文章:

美軍最新黑科技 利用魚類做偵察兵 可謂奇思妙想
最新科學發現 冥王星地表有氨存在 暗示著地表下有液態水

TAG:潮流科技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