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講「富不住大屋,子孫齊享福」,後一句少有人知,古人經驗

古人講「富不住大屋,子孫齊享福」,後一句少有人知,古人經驗

我們燦爛的古典文化中除了經史子集唐詩宋詞外還有就是最具有濃厚傳統文化特點的民間俗語了。這些俗語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一定聽過的吃飯俗語「民以食為天」或者「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也一定聽過「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等等。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茶餘飯後都可以在俗語中找到經典的話語,這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能將複雜多變的人生經驗濃縮在簡單的幾個字詞當中,還能長久流傳受用無窮。這句「富不住大屋,子孫齊享福」以及他的後半句即便在萬象更新的今天依舊非常有借鑒意義。

人活一世無過於兒孫滿堂闔家歡樂,但這無可厚非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如果衣食都成問題自然談不上兒孫滿堂了。而物質積累需要一定的過程,而發家致富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有朝一日輝煌騰達肯定會首先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所謂改換門庭光耀門楣無過於此了。可是古人卻說「富不住大屋」著實讓人費解,不過古人俗語能流傳下來自然是有能經得起時間推敲的道理,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有什麼講究。

大多數人都不是生來富貴的,都得經歷漫長且艱辛的奮鬥才有致富的可能。讀書的需要十年寒窗,經商的要寒來暑往點頭哈腰,務農的更是苛捐雜稅天災人禍,可以說致富的過程是讓人難以忍受的。所以很多人一朝發達便拋棄陋室空堂住上了雕欄玉砌的朱門大廈,粗茶淡飯也早已換成山珍海味人蔘鮑魚了。生活隨著物質基礎的提高而提升本是無可厚非的,但過度了就變成了奢侈浪費了。俗話說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不能樹立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隨之而來便是「子不教父之過」了。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富商為了讓孩子養成勤家節約的習慣而甘守清貧,這正是古人的良苦用心。富裕了應當提高生活水平,但同樣不能忘記這來之不易,更不能讓子孫養成無憂無慮坐吃山空的習慣,只有樹立勤儉節約的家風才能受益無窮不至衰敗。

這句話的後半句叫「窮不行遠路,有志自有福」,聽起來俗不可耐,但也有一番道理。古時候大多是平民出身,田地也都是別人的,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去掉苛捐雜稅所剩也僅維持生計。如果兒女出一趟遠門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那些十年寒窗的學子出門趕考,家裡幾乎都是跟鄰里鄉親東拼西湊借來才能支撐。可見出一趟遠門對家庭的負擔是非常嚴重的,而大多數人沒錢十年寒窗也只能在跟著父輩種地了,所謂的外出闖蕩其實是很少數的。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不那麼實用,現在衣食生計已經不是難題了,即便外出闖蕩對家庭來說更多的是翻身的機會而不是負擔,而古人是沒有這種機會的。

古人智慧現在想來仍受益無窮,雖然後半句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但前半句勸人勤儉節約卻依然值得借鑒。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文化仍然熠熠生輝,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古人淳樸的人生哲學對於我們的為人處世修身齊家仍然有著不可替代警示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上談賓 的精彩文章:

《演義》中無能的董卓,其實智勇雙全,挾天子以令諸侯全憑本事
俗語說「父子同席,距人千里;叔侄對飲,寸步難行」,有道理嗎?

TAG:史上談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