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兩百餘年前就走出國門前往日本授藝的浙江畫家,沈銓繪《九如圖》

兩百餘年前就走出國門前往日本授藝的浙江畫家,沈銓繪《九如圖》

清代江南畫家沈銓擅畫工筆花鳥,他的作品構圖飽滿細膩,用色明艷典雅,深得鑒藏家的喜愛。他在世的時候就被譽為「江南工筆花鳥第一人」。到了近現代天津有一位工筆大師同樣擅畫花鳥,他和沈銓的作品在工細認真的程度上可以一較高低,這位畫家叫做劉奎齡。劉奎齡是個天才,在繪畫方面他以自學為主。劉奎齡學習的方向很全面,無論是傳統的雙勾填色還是沒骨點染他都很精通,他還自學水彩畫技法,將水彩中的干、濕畫法結合到傳統的工筆花鳥畫中。在劉奎齡的大膽創新下,達到了融合中西繪畫技法的境界。劉奎齡在自學過程中十分注重臨摹優秀的繪畫作品,沈銓也是他臨摹的對象。這幅《福壽雙全》就是劉奎齡仿沈銓的一幅佳作。

劉奎齡在創作中嫻熟地運用工筆技法,畫中綬帶鳥結構精準。有一個細節,雄性綬帶鳥尾羽較長,雌性綬帶鳥尾羽略短,這樣的小細節劉奎齡也描繪出來了。兩隻綬帶鳥立在梧桐樹上,綬帶鳥的身軀微微前傾,彷彿隨時都要飛起。鳥兒的尾羽採用傳統院體雙勾填色,鳥兒的軀幹部分以染為主,突出鳥兒靈動優美的身姿。劉奎齡雖然是自學出身,但他對作品精益求精的程度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單憑這兩隻綬帶鳥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他沒有動物解剖學方面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的。生動傳神是對花鳥畫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打動欣賞者又何談藝術創作。劉奎齡的創新為工筆技法重新走向輝煌指出了方向,那就是將傳統技法與科學理論相結合畫符合光學透視規律的花鳥。

劉奎齡的創作歷程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學臨摹階段,第二階段是探索創新階段,第三階段是藝術巔峰期。這幅《福壽雙全》創作於1921年,正好是劉奎齡從第一個階段過渡到第二個階段時期。劉奎齡在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礎上沒有滿足,還是認真研究臨摹古人的作品,從而找到他需要的養分。劉奎齡的臨摹過程不是一比一地複製,而是在臨的過程中加入思考,在作品中體現出他的個人風格。這就是常說的「走進去,再走出來」,走進去是學習的過程,走出來是樹立自己風格的過程。劉奎齡已經在探索將傳統技法與現代技法相結合,無論是色彩的過渡還是皴染水色,都顯示出劉奎齡在創作中的思索。創新對於畫家來講是個永恆的主題,創新不是一條坦途,路上有荊棘、有溝壑、有歧途,要從畫家成長為大師就一定要走這條路。

劉奎齡的作品構圖很精巧,很注重疏密結合,讓作品留有「氣口」。工筆畫以細節取勝,如果滿紙都是細節看起來就會繁亂,一幅好的作品應該有主有次,留有欣賞者思考的空間。畫中的梧桐、假山、海棠故意只取局部入畫也是為了避免細節太多干擾了作品的整體韻味。花鳥畫好畫是因為花鳥畫中的技法相較山水畫少很多,花鳥畫也難畫是因為入門簡單進階困難。欣賞劉奎齡的作品,回味他的創作歷程,再一次明白了那個道理,藝術無止境,只要勤探索。

拓展閱讀·古代繪畫作品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培喇說畫 的精彩文章:

筆墨清新構圖雅緻,一幅賞心悅目的好作品,董其昌繪《松山寒泉》
別人畫高潔孤寂,他畫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華喦繪《秋林觀泉》

TAG:薩培喇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