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海的大街小巷上,還跑著這些「活化石」?這群「復古」青年為電車走遍全世界

上海的大街小巷上,還跑著這些「活化石」?這群「復古」青年為電車走遍全世界

86年上海人陳寒松年紀不大,卻是個十足的復古青年。生活中,他堅持使用繁體中文和舊路名。平日里,他運營著名為「上海城市考古」的城市研究團體,通過Citywalk的形式穿梭在城市的「歷史現場」中。無論是在南京路、蘇州河邊還是老城廂,「電車」總是他設計路線中的一大主題。和阿松一樣,上海還藏著不少復古「電車迷」。「上海人對於陪伴他們人生的電車是從心底里喜歡的。」阿松說,那些帶辮子的電車就是上海的「活化石」。

【上海這群「電車迷」,有著共同的電車記憶】

小時候,阿松住在中山公園附近,家門口就是20路。舉家搬到浦東後,他乘坐的無軌電車變成了那條過延安東路隧道的隧道5線。再後來搬到徐家匯後,每次出門去靜安寺、南京西路,他也會選擇乘坐15路篤悠悠地去。

在阿松看來,電車這個詞,就讓人聯想到上海的80和90年代,還有伴隨他成長的歲月。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的無軌電車系統曾達到了巔峰,以22條線路、近1000輛鉸接式無軌電車的規模,穩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一。

說起每條電車線路,阿松如數家珍,「過去每條主幹道只有一條電車線路,因此說到一條公交車線路,就想到了這條路。」當時的上海人出門不用GPS,閉著眼睛乘車就行。去老北站就是乘13、15路,去老城廂則是11路,去徐家匯和萬體館則是26路,非常方便。

對於出門離不開的電車,上海人也把有軌電車親切地叫作「叮叮車」,把無軌電車稱為「辮子車」。上海俚語里,還用「開無軌電車」形容一個人做事不著邊際,用「電車路」形容人額頭上的抬頭紋,用電車「翹辮子」隱晦地形容「去世」的意思。電車也是上海本土文學裡的常客,曾住在英電靜安寺車場(今靜安嘉里中心)附近的張愛玲就曾把電車比喻成「回家的孩子」,同時還多次把它描寫成了都市男女邂逅的空間。

因為對於電車的這段特殊記憶,上海也出現了不少「電車迷」,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大多都是70、80後。這群電車迷還運營著一個魔都交通論壇,活躍用戶在500人以上。他們會定期組織活動交流電車的資料和信息,還曾為城市公交的運營效率提出改進方案。「不光是上海,國內凡是長期有電車的城市,都有電車迷的存在。我們和俄羅斯、奧地利、德國等國的電車迷也在網路上有著聯繫。」阿松說。

【世界級「活化石」,最遠開到了加德滿都】

為何說上海電車是「活化石」?阿松告訴記者,很少有人知道,上海的無軌電車系統迄今已持續運營104年,在全世界範圍內持續運營時間最久。

1914年,英商上海製造電氣有限公司(英電)和法商上海電車電燈自來水公司(法電)在原有的有軌電車系統基礎上,引入了無軌電車服務。從此,上海有了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14路,線路從東新橋開至老閘橋區間,沿福建中路行駛。「一百多年來,路線沒換過,車子的號碼也沒換過,而且現在還在運營,可以說14路是真正的『活化石』了。」阿松說。

上海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14路,已經運行了104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世界級的無軌電車線路在電車迷團體中的知名度頗高,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粉絲。每年的11月15日是14路開線的日子,也是這條無軌電車線路的「生日」。每年,國外的車迷網站都會發布紀念文章,祝賀14路又成長了一歲。2014年14路百歲生日前,還有國外車迷專程來到上海,為它製作紀念專刊。

令上海電車迷驕傲的是,有別於國內其他擁有電車的城市,電車也是「上海製造」歷史的一部分,尤其以無軌電車最為突出。「曾經的上海牌無軌電車,不僅包辦了上海本地公交營運車輛的需要,還成為南京、鄭州、青島、廣州、成都等城市的主力車型。『上海牌』甚至還走出了國門,最遠來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阿松告訴記者,當時的加德滿都大街上,都是由上海援建的無軌電車,直到2007年前後才拆除,整整用了30年。

曾經的上海牌電車

上海牌電車最遠開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可惜的是,如今這些「上海牌」無軌電車已經不復存在。據上海電車迷考據,碩果僅存的一輛上海牌電車可能還保存在山東肥城的煤礦中。不少電車迷呼籲,如果這輛車能夠收回,也將成為當時上海輝煌製造業的一個象徵。

和「上海牌」電車一起消失的,還有不少有軌電車線路,他們都已撤銷或改為汽車行駛。其中,就有從虹口公園開至江灣五角場的9路(今139路)、從龍華路開到十六鋪的12路(今隧道八線)、從靜安寺開到魯迅公園的21路(配合四川北路改造改為汽車行駛)等。此外,還有隨著架空線入地調整而拆除的20路架空線,這段南京東路、中山東一路口上空的電車架空線,曾被電車迷戲稱為「上海電車第一彎」,拆除提升了外灘的整潔度,但也讓不少電車迷感到遺憾。

上海電車「外灘第一彎」2010年和1980年同一角度對比 圖片來源:張淵源

【開往「昨天」的列車,存在還有必要嗎?】

在阿松看來,上海的無軌電車是開往「昨天」的列車,上海電車又將開往怎樣的「明天」?

從90年代初的22條線路逐漸減少到如今的13條,上海電車線路的存廢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提出,電車運營需要一套供電系統,包括架空線、變電站等固定資產,是否會增加運營成本?也有人提出電車太老舊,運營的線路不少被地鐵覆蓋,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其實,光從功能上來說,香港的『叮叮車』就完全可以取消。」上海電車迷宋先生告訴記者,香港的有軌電車「叮叮車」和地鐵港島線完全重合,但地鐵半小時可以到達的站點,乘坐有軌電車要1個多小時。

香港有軌電車「叮叮車」

不過,這並不妨礙「叮叮車」成為香港的特色文化。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香港,總會選擇乘坐「叮叮車」看看城區的風景。據說,香港人出門乘坐電車或是地鐵,就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香港政府對於電車的文化價值也做了很多挖掘,在香港能買到不少與電車相關的文創產品,其中一款便利貼就展示了香港從1904年至今的電車車型。在香港的旅遊形象宣傳片中,也特意拍攝了銅鑼灣電車的鏡頭,體現古老和摩登的氣息。

便利貼展示了香港從1904年至今的電車車型

香港之外,宋先生每去一座城市,都會考察當地的電車及電車文化。他告訴記者,世界各地電車的使用率很高,在法國里昂、義大利羅馬、捷克布拉格等地,還在繼續開發新的電車線路。在「電車王國」瑞士,不管是蘇黎世、日內瓦等大城市,還是人口只有10萬的小鎮,處處都有電車和架空電線的蹤影。「在當地人的理念中,電車不僅環保,電車文化也是歷史遺存的一部分。」宋先生說。

在瑞士蘇黎世,處處都有電車和架空電線的蹤影

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也是《音樂之聲》發生的地方,當地無軌電車運營歷史雖不長,但紅白相間的電車已成為了城市符號。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小黃電車,同樣也是很經典的文化符號。

奧地利薩爾茨堡的無軌電車

在朝鮮平壤,由於當地保留了不少70年代的車型,還吸引了不少歐洲的電車迷組團前去旅遊。出行前,旅遊團可以點名選擇一種車型當作旅遊專車,這對很多電車迷來說是不可多得的體驗。

不僅如此,為了宣揚電車文化,在俄羅斯莫斯科、捷克布拉格、美國舊金山等地,每年都有「公交日」。當地的公交博物館會將爺爺輩、父親輩的車開到路上,配合美食、集市等舉行「嘉年華」,讓年輕人和孩子們也能了解過去的公交文化。

美國舊金山電車

相比而言,上海的年輕一輩已經很難與電車產生共鳴,如何將關於上海公交的歷史記憶留存下去?在電車迷看來,上海還缺一家對城市公交史進行系統研究、紀念和展陳的公交博物館。此外,電車迷也建議,可以將現有的電車線路進行打磨,開發一些電車主題的文化旅遊線路。比如可以為14路公交車開發「百年電車」線路,讓人們了解這座「移動博物館」。市民遊客也可乘坐24路逛吃上海,將豫園、陝西北路上的美新點心店、老西門的大富貴等老字號一網打盡。「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具備『活化石』屬性的上海無軌電車,發揮其歷史文化作用。」阿松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國儲蓄充裕投資者眾多何解?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較大規模引境外機構投資者可搞定
與上海舞迷面對面:譚元元、艾倫·魯賓遜現場演繹芭蕾舞劇《小美人魚》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