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青黴素簡史:沒洗的培養皿、四處飄散的孢子、三個人的舞會

青黴素簡史:沒洗的培養皿、四處飄散的孢子、三個人的舞會

世界上發生過很多意外事件,但能被稱為「偶然的奇蹟」的神奇劇情卻沒有多少,但青黴素(Penicillin)的發現卻能被算入其中,因為它的問世夠偶然、夠意外、影響力夠大。

青黴素是一組廣泛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在引入抗生素之前,人類不具備有效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肺結核等。但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情況改變了,青黴素的意外發現開創了醫學的新時代。

從一開始,青黴素就被譽為「奇蹟葯」,能有效治療各種傳染病,拯救了無數生命。今天,青黴素家族不斷擴大,出現了許多天然和合成類型的青黴素,用於治療各種疾病。想了解這些跟人類關係密切的「細菌殺手」,我們得從青黴素的發現說起。

青黴素的發現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一名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工作的細菌學教授,因1928年發現青黴素而廣受讚譽。

根據美國公共電視網(PBS Newshour)專欄作者霍華德·馬克爾(Howard Marke)博士的說法,當時弗萊明剛休完假期,回到自己凌亂的實驗室,事實上,弗萊明的實驗室經常是亂糟糟的,實驗用培養皿往往隨手擱著,一放就是好幾個星期,這種「懶散」的習慣本來對科學試驗不利,但在這個故事中,它卻成了事件的轉折點。

弗萊明發現含有葡萄球菌的培養皿已被污染了,一些叫青黴菌(Penicillium notatum)的東西落入了培養皿,阻礙了葡萄球菌的發育。

雖然大部分人都認為,黴菌是從沒關好的窗戶飄進來污染培養皿的,但其實是因為樓下實驗室做「過敏試驗」,黴菌孢子才會往上飄。弗萊明猜測可能是青黴菌殺死了細菌,於是從中提取了一種物質,並將這種活性劑命名為「青黴素」(Penicillin),經過試驗,他確定提取物確實能夠殺滅許多類型的有害細菌。

弗萊明後來表示:「當我在1928年9月28日早晨醒來時,我並沒有想到發現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會徹底改變所有藥物。但我想這正是我所做的。」

不過弗萊明對青黴素的研究就到此為止了,他沒法大規模製取這種物質,在發表了《青黴菌培養基的抗菌作用》一文後,就放棄了對青黴素的關注。《大英百科全書》認為,問題在於弗萊明未採取「必要的化學方法,未能鑒別其中的活性成份」。

J·阿倫森(J. K. Aronson)也在《牛津醫學指南》中補充道,弗萊明「從未努力將青黴素應用在臨床上」。就連弗萊明本人也招認:「1929年,我發表的論文只是別人研究的起點,他們不斷在青黴素研究上前進,尤其是在化學領域。」

青黴素髮展過程

1939年,牛津大學病理學教授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在英國《實驗病理學》(Experimental Pathology)雜誌上讀到了弗萊明的論文《青黴菌培養基的抗菌作用》。弗洛里和同事們提純了青黴素,並用動物進行了試驗。

據美國化學學會(ACS)稱,1941年2月12日,病入膏肓的阿爾伯特·亞歷山大(Albert Alexander)接受了第一劑試驗青黴素。短短几天內,新藥品見效了,他身患的一種足以威脅生命的感染開始得到治療。不幸的是,亞歷山大在被完全治癒之前就病死了,因為弗洛里的團隊用完了提純的藥物。

一年後,研究團隊生產了足夠多的青黴素,他們找來了第二位測試患者安妮·米勒(Anne Miller),她是康涅狄格州紐黑文(New Haven)醫院的一名產婦,因流產而患上血液感染。米勒很幸運,足量的青黴素治好了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青黴素開始大規模生產,並配發到前線,用於治療傷病士兵的感染。從歷史上看,感染在戰爭中殺死的傷兵數量,遠多於戰死的士兵。青黴素的出現挽救了無數受傷士兵的生命,戰場上細菌性肺炎的死亡率從18%降至1%。

三個人的舞會

或許是受到預防醫學泰斗阿姆洛斯.萊特爵士(Sir Almroth Wright)的影響,我們才把青黴素視為弗萊明個人的發現。1942年8月28日,萊特爵士在信中寫道,發現青黴素的「桂冠」,應該給弗萊明教授。

萊特爵士一心想替自己在倫敦聖瑪麗醫院主持的預防接種系爭光,還說弗萊明「不但發現青黴素,還率先提出了新穎的見解,主張青黴素可能在醫學上發揮重要作用」。因為萊特在英國的巨大聲望,人們相信了這種說法。

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霍華德·弗洛里,以及恩斯特·錢恩(Ernst Chain,弗洛里的同事)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此可知,科學界還是比較了解內幕的。

廁讀觀點:正如人類洞穴旁被雷擊中而出現的野火一樣,青黴素的發現是偶然的,帶有運氣成分的「禮物」。如果弗萊明離開實驗室時打掃了培養皿;如果青黴菌沒有落入培養皿;如果弗萊明沒有注意到培養皿中的異樣;如果弗洛里沒有看到《實驗病理學》上的文章,如果……在青黴素的發現過程中,有太多的偶然性,在這條不可思議的「因果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導致青黴素沒有被發現,或者說沒有這麼早被發現,那麼人類的衛生事業都會遭受重大打擊。

但回過頭來一想,也是由於倫敦聖瑪麗醫院在同時進行眾多實驗,提供了大量的潛在條件,當這些條件都成熟時,青黴素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所以這個偶然發現中又有必然。仔細回顧青黴素的發展史,我們只能感嘆,青黴素天生不凡,無愧於落入培養皿中的神奇「救星」這一稱號。

參考資料:PBS Newshour

《實驗病理學》(Experimental Pathology)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館藏資料

《大英百科全書》

《牛津醫學指南》J·阿倫森(J. K. Aronso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幼兒園操場總出現骨頭,考古學家向下挖,找到30具原始人遺骸
小行星飛入太陽系,有概率撞地球,未來46年還有3次機會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