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有錢任性修座回家的橋,一不小心還成了名橋,橋下餐廳仿如洞穴

有錢任性修座回家的橋,一不小心還成了名橋,橋下餐廳仿如洞穴

上一篇:

在巴斯最後一個上午計劃的景點不多,只有圓形廣場和皇家新月,但是距離我們住的地方比較遠,於是早飯後馬上動身下山。一路走到羅馬浴場北邊的Westgate街,向西到一個帶圓頂建築的大岔路口再向正北就是了。途中經過簡·奧斯丁紀念館時,那裡還沒開門。

順著這條上坡的大街一直到頭,可以看到一圈圍合的建築中央立著幾棵特別大的樹,這裡就是圓形廣場。

這組喬治風格的建築建於1754-1769年,由老約翰·伍德設計,欄杆上的一塊銅牌記錄下他的名字和建造年代。據說老約翰·伍德研究了英國著名的巨石陣,那個圓環直徑99米,於是他把這個項目做成97米,既是仿效也表達敬意。讓人想起米開朗基羅當年設計聖彼得大教堂穹頂時也是故意比萬神殿小2米。技術上超越,規制上謙卑,方顯建築大家風範。然而奠基後不到三個月,老約翰·伍德遺憾離世,餘下的工作全部由他的兒子小約翰·伍德完成。

整個圓環被分成三等段,每一段正對一個路口。約翰·伍德在建築立面設計中從下到上採用了多立克式、組合式和科林斯式壁柱,地面層有多立克式建築典型的三隴板和柱間壁板,符合古羅馬傳統的建築美學。

地下的一層被各家各戶裝飾成小花園,也別有洞天。

英國小說家普瑞斯特利(J. B. Priestley,1894-1984)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巴斯出現在我們眼前時,猶如一位美麗的貴婦前來迎接我們。」他的這段話被刻在銅板上嵌入地面。

可以想見,當年一定有不少名人居住於此吧。沒錯,細心的話,你會發現建築牆上鑲著許多銅牌。17號門上的銅牌刻著:「庚斯博羅曾居住此宅」。這位畫家一共在此住了16年,期間創作過不少名畫。

這塊牌子上的戴維·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則是英國著名探險家和傳教士,一生致力於拯救非洲黑奴。

有趣的是從高空看,圓形廣場與南邊的大街和王后廣場呈現出一把鑰匙的形狀,不知是不是建築家有意為之。

向西穿過布羅克街(Brock Street),皇家新月就在圓形廣場以西不遠。它由老約翰·伍德的兒子小約翰·伍德設計,建於1767-1774年,是喬治風格建築的另一傑出代表。

最初這裡只叫新月,18世紀末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之子弗雷德里克王子(Prince Frederick, Duke of York and Albany,1763-1827)住到這裡後才增加了「皇家」的稱呼。他起初租下最東頭的1號,後來乾脆買下了居中的16號。我們來到16號,發現這裡已經變成一家高檔酒店。

仔細看這幢150米長的新月形建築,它共有114根愛奧尼式柱,只有居中的16號門兩側是雙柱,顯得最為氣派。

這裡當然也少不了名人故居,一塊銅牌上刻著:「克里斯多佛·安斯蒂於1770-1805年居住於此」。克里斯多佛·安斯蒂(Christopher Anstey,1724-1805)是英國著名詩人,尤其擅長用拉丁語創作,讓他成名的正是他1766年創作的《新巴斯指南》(The New Bath Guide)。1760年他的一個姐姐因病去世,使他一蹶不振,之後有朋友建議他到巴斯療養。沒想到他的病真的好了,而且從此愛上了這座城市,於是他在1770年搬到皇家新月4號,一住就是35年,直到去世。

皇家新月正南是個大草坪。為使樓前視野不被草坪下方的公路打斷,草坪被修建成階梯式的兩段,這樣公路上的人也無法看到樓門。

從東頭的小門可以進入草坪,在這裡散散步簡直太愜意了。

此時草坪上正在搞一個什麼活動,擺了一堆貓頭鷹,請來專業的攝影師和模特照相。

據說皇家新月的建築正面顯得整齊雄偉,背面卻並不統一。原因是小約翰·伍德只設計建造了南側的主立面,買主買下一塊立面後再請其他建築師增建後面的部分,因此有人戲稱此建築為「正面看是安妮女王,背面看是瑪麗·安妮(意指冒牌貨,瑪麗·安妮是達夫妮·杜穆里埃小說中的人物,書中為英國王子約克公爵的情婦,而她正是以曾住在皇家新月的喬治三世之子弗雷德里克王子的情婦為原型創作的。)」。我們沒時間繞到後面一探究竟,就在網上找張照片比較一下吧,看起來似乎也沒他們說得那麼不堪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較量與傳承: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藏品展,一場免費的藝術盛宴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