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庚子年日本人拍攝的北京城老照片,其中一張百年後起了重要作用

庚子年日本人拍攝的北京城老照片,其中一張百年後起了重要作用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老照片,是庚子之變後,日本人伊東忠太拍攝的。此人是建築學家,因此照片都偏重於建築方面,但裡面的一些細節,都有故事。八國聯軍侵華髮生在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也就是1900年6月。

兩個月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聯軍佔領了北京。這些照片拍攝於戰事已基本平息之時。這是大高玄殿的牌樓,俗稱三座門。該殿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5年之後毀於大火,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才重修。清朝避玄燁諱改為大高元殿,之後更名大高殿,庚子之變中內部破壞嚴重。

這是保和殿寶座,皇建有極四字為乾隆御筆。對聯為: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這是太和殿,也就是金鑾殿。建極綏猷四字,亦為乾隆御筆(匾上中部即此四小字)。然而,此匾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後不知所蹤。多少年後,重製此匾,花了一年,到2002年9月複製成功,參照的就是這張照片。

這是乾清門前金缸局部,不得不說,皇家的玩意看起來是既精美又大氣。

交泰殿取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帝後起居之處。無為二字,為康熙皇帝御筆。不過它的細節不在這裡,而在寶座旁邊那些盒子。乾隆十一年(1746)在清初二十九寶璽里選出了二十五個,以應《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儘管他的野心沒在秦始皇大,但清朝傳的代數,連25的一半都不到。

寧壽宮為帝後養老之所,錫慶門則是寧壽宮通往紫禁城其它各處的門戶。如果慈禧太后早到這裡養老,使光緒維新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大概,就不會有這雜草叢生、淪為百姓打柴地的慘景了吧。

福壽山牌樓下,站著個日本兵。日本是八國聯軍里出兵最多的,據說,也是軍紀最好的。為何如此?原因在,作為新晉強國,它要豎立形象,不希望再被列強看成是猴子了——明治維新中期,為修改不平等條約,伊藤博文等人搞起鹿鳴館外交,在衣著及生活方式上向歐美靠攏,卻被對方形容為沐猴而冠。

這是朝陽門外,伊東忠太拍的是城牆,我們看到的卻是百姓的生活。

那個時代沒有全景相機,但架不住用幾張照片合出一張全景。不過,如今看來,這照片的「主角」卻是御道中間的那引起人,應該是來「參觀」的外國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摸史1 的精彩文章:

此國犧牲16名士兵後投降,二戰結束時跟法國一樣喜歡欺負女人
二戰前世界第七大工業國,為何在德軍入侵時破罐破摔?

TAG:凡人摸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