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蒙古海軍成笑談,其空軍又如何?居然沒一架固定翼戰機

蒙古海軍成笑談,其空軍又如何?居然沒一架固定翼戰機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關於「蒙古海軍」的段子曾經在國內網路上成為人們熱炒的話題,這支被戲稱為「七武海」所謂的內陸「海軍力量」,雖然在現實中僅僅承擔庫蘇古爾湖上運送石油的任務,蒙古國本身也並無海軍這一正式編製,但這些卻絲毫不妨礙這個僅有數人在編的隊伍成為網紅。談到水上游的,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天上飛的。在人們傳統印象中,蒙古國的國防重任應該主要由其陸軍力量擔當,所謂的海軍不過是人們用於消遣的談資,那蒙古國的空中力量呢?這支極少出現在人們視野之內的軍事力量又是什麼樣的?它又經歷過那些有趣的歷史呢?

事情還要從上世紀20年代說起:彼時的中國深陷于軍閥混戰的泥潭,時局動蕩,戰亂頻仍。建立統一的機構尚屬奢望,遊離於管制範圍之外的外蒙地區更是令當時的北洋當局無暇顧及。剛剛成立不久的蘇聯趁機派兵進入外蒙古地區,並積極策動外蒙分家。儘管北洋當局在蘇聯出兵不久與蘇聯簽署協定,再次獲得對外蒙古的主權,但隨著中國內部各軍閥派系相互傾軋,蘇聯的背信棄義,該協定根本沒有得到落實,蘇聯扶持的蒙古國還是於1924年正式成立。

一個新國家的成立,總伴隨著新的國防力量的產生,就在第二年的5月25日,一架德制容克F-13(Junkers F 13)型運輸機降落在庫倫附近的一座簡易機場上,這架原本隸屬蘇聯空軍的飛機隨後被編入新成立的「蒙古軍民兩用飛行隊」,並成為這支空中力量擁有的首架飛機。不久,又有2架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的P-1C型雙翼輕型轟炸機加入進來,緊接著2架Po-1教練機也被運了過來,這就是蒙古國空軍的雛形。這支軍民混編的飛行隊起初規模很小,而且限於蒙古的實際情況,並沒有多少空防與空中運輸任務可執行,飛行隊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日常訓練中度過,其間僅執行過寥寥幾次針對叛亂部隊的空襲任務。

「蒙古軍民兩用飛行隊」裝備的蘇制P-1C型輕型轟炸機(仿製自英國的Airco DH.9A),該型機曾參加過幾次平叛行動,對叛軍陣地實施過轟炸。

直到後來蘇軍大批進駐蒙古,蘇聯人發現在廣闊無垠的草原與荒漠中,空中交通線顯得尤為重要。於是成批的蘇聯飛機與飛行員紛至沓來,成為駐蒙蘇軍的空防與運輸先鋒,而依靠蘇聯提供裝備與訓練的「蒙古軍民兩用飛行隊」也在1937年正式擺脫軍民混用的狀態,成為蒙古空軍。有了正式的軍事編製,蒙古開始成批地接受來自蘇聯的空軍裝備,蘇軍在二戰前夕裝備的主力戰機,蒙古空軍都可以獲得,比如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的P-1C型和伊-15型雙翼機,以及伊-16型單翼機等等,蒙古手中的空中力量開始逐步壯大。不過由於其裝備,彈藥,訓練乃至燃料全部由蘇方提供和掌握,連軍徽都長年使用蘇聯的紅五星,而指揮權更是間接地掌握在蘇軍參謀部里——蒙古空軍從一開始就像是駐蒙蘇軍旗下的地方空中力量。

1939年,遠東局勢驟然緊張,日本擴張勢力開始進逼蒙古邊境。雖然在諾門坎一戰駐蒙蘇軍給日本人以巨大殺傷,令日本從此不敢輕舉妄動,但蘇日之間的軍事對峙並未中止,隨著世界大戰腳步的臨近,亟需穩住遠東局勢的蘇聯全面接管了蒙古的軍事力量。蘇德戰爭爆發後,不少蒙古官兵還直接加入蘇聯紅軍,開赴戰爭前線與德國作戰,蒙古空軍不少舊式戰機也被抽調到蘇德前線。到了1943年,蒙古小呼拉爾主席團主席岡奇金·布曼增迪(Гончигийн Бумцэнд)更是提議直接將蒙古空軍划出一部分併入蘇聯空軍體系。這一提議正中蘇聯人的下懷,並於當年以一部分蒙古空軍主力為基礎正式成立「蒙古阿拉特中隊」(эскадрилья ?Монгольский арат?,在蒙古語中「阿拉特」就是人民的意思),由蘇聯空軍全權指揮,並由蘇聯空軍軍官擔任中隊長,不同於抗戰期間具有志願性質的蘇聯援華航空隊與美國來華作戰的「飛虎隊」,該中隊的成立多少有蘇方半強制性的色彩。

該中隊一成立就獲得了12架拉-5戰鬥機,並在蘇聯空軍中校亞歷山大·馬約羅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айоров)率領下奔赴蘇德前線,在戰爭剩餘的兩年里參與了多次重大戰役,比如1944年夏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和1945年的柏林戰役。因戰功卓著,馬約羅夫本人在戰後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也得益於阿拉特中隊的成立,蒙古也從蘇聯手中獲得了更多的戰機:包括雅克-7,雅克-9,以及拉-5,拉-7等,此外還有各型運輸機,偵察機和教練機。在二戰結束前,蒙古空軍一度擁有180架作戰飛機和1231官兵,還擁有一個專門的航校。

二戰結束後,蒙古國獲得國際承認,但冷戰的大幕又隨之降下,雖然本身並不處在東西方對峙前線,但因與蘇聯的特殊關係,蒙古還是源源不斷地獲得來自蘇聯的軍事援助,蒙古空軍在冷戰初期也追隨蘇聯空軍進入噴氣時代。米格-15,米格-17等一批人們耳熟能詳的初代噴氣機也進入到蒙古空軍的序列里。在相對和平的年代裡,蒙古空軍力量雖薄弱,在保衛一個僅200萬人口的國家還是綽綽有餘的。

不過很快,周邊局勢的變化就將蒙古推到了軍事對峙的前沿。隨著5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逐漸破裂,中蒙關係也降至冰點。到了1968年中蘇爆發邊境衝突後,原本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中蒙邊境也驟然緊張起來,蘇聯處於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開始重新派兵進駐蒙古,此舉在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嚴重威脅著北京的安全。一同進駐蒙古的還有蘇聯空軍主力,到1976年駐蒙蘇軍全盛時,蘇軍在蒙古一共部署了兩個殲擊機團(即隸屬264殲擊機師的104與126殲擊機團,裝備米格-21比斯和米格-23M型戰鬥機)和兩個殲擊轟炸機團(即隸屬29殲擊轟炸機師的43與266殲擊轟炸機團,裝備蘇-17與米格-21PFM型飛機),而這一時期蒙古空軍僅有兩個殲擊機中隊(駐納萊赫),一共裝備有12架米格-21PFM型和12架米格-17型飛機,外加寥寥數架米-8直升機。可見此時駐蒙蘇軍空軍的力量遠在蒙古空軍之上。

然而,到了80年代末,隨著中蘇關係正常化,蘇聯開始逐步從蒙古撤兵,這些曾部署在中蘇對峙前線的蘇聯飛行精英也全部撤回國內。1991年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轟然解體,強烈依賴蘇聯軍援的蒙古空軍徹底「斷了頓」。以蒙古落後的工業基礎,不要說飛機零配件與彈藥無法得到補充,就連燃油都無法獲得。蒙古手頭上的米格17與米格21很快就陷於停飛狀態,在停機坪上赤身裸體地遭受蒙古草原風吹日晒的侵襲,直至21世紀初全部報廢,剩餘的幾架直升機與運輸機只得依靠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協助才能勉強維持堪飛的狀態。到目前為止,蒙古空軍已經沒有一架固定翼作戰飛機,全部的空中力量僅剩下擔負運輸任務的3架安26中型運輸機,5架米-8與兩架米17直升機,以及擔負防空與偵察任務的10架米-24武裝直升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日據時代陰影?女友拍死1隻蒼蠅,韓國兵屠殺73個同胞!
越軍頭上的「綠殼子」是鋼盔?木頭造!法軍日軍殘留物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