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田從豁教授常用的19張針灸常用處方

田從豁教授常用的19張針灸常用處方

想學習系統的中醫課程,頭條評論+私信回復:學習中醫,即可免費領取針灸學習視頻哦!

田從豁教授常用的19張針灸常用處方

田從豁教授常用的19張針灸常用處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田從豁,1930年出生,國家級中醫專家,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為針灸界老前輩朱璉、高鳳桐高徒。廣安門醫院針灸科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自1960年開始擔任國家領導人醫療保健工作,同時田老對世界承認中醫的針灸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是中醫冬病夏治貼敷治療哮喘及中國灸的創始人,至今已讓全國數千萬人次獲益。

田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餘篇。「冬病夏治消喘」治療哮喘的研究,曾獲部級成果獎。著有《針灸醫學驗集》、《中國灸法集粹》、《針灸百病經驗》(西文版)、《古代針灸醫案釋按》、《前列腺疾病治療絕技》等著作計數百萬字。帶有研究生,為國內外培養了大批針灸人才。自50年代始,曾以針灸專家身份赴朝鮮、阿爾及利亞、法國、羅馬尼亞、瑞士、波蘭、日本、泰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進行醫療、教學工作。多次出席國際針灸會議並作學術報告。

田從豁教授從事針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60餘年,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田從豁教授1970—2006年診治的針灸門診病歷348份,以客觀的病曆數據為基礎,以名老中醫本人的意見為主對數據挖掘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田老臨床常用穴方19個。但由於病曆數有限,所總結的穴方不可能反映田老全部經驗。

穴方中的手法為通過與田老交流、田老講解並演示所總結。田老常用提插捻轉補瀉法,適當配合迎隨、呼吸補瀉法。提插法重插輕提為補,輕插重提為瀉;捻轉法拇指向前用力為補,食指向前用力為瀉。提插捻轉幅度一般不大,動作要輕柔,同時注意體會手下感覺,空虛者為未得氣,過於沉緊則患者疼痛不適,應「如魚吞鉤餌」,患者感覺舒適為度。迎隨補瀉一般採用30°~45°刺,順經為補,逆經為瀉;呼吸補瀉則隨患者呼吸進針、出針,即「吸內呼出」為補,「呼內吸出」為瀉。下面將所總結的穴方及部分典型病例報道如下。

1 利水除痹方

取穴:水分、陰交、肓俞。

主治:痹症日久、腹脹、腹水、浮腫等正氣虛或水濕盛之證。

加減:病久體弱加足三里;肝失疏泄加陽陵泉;腎陽虛衰加命門、腎俞;水飲凌心加心俞。

手法:水分用瀉法,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肓俞用補法。

典型病例:患者,女,31歲,1999年6月9日初診。主訴:雙下肢脛骨發涼半年。病史:自去年入冬後出現雙下肢脛骨前自覺冒涼氣,下肢無疼痛、腫脹,曾經針灸治療無效。肢體肌肉無萎縮,肌力、肌張力正常,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血常規、抗鏈「O」、類風濕因子等檢查均正常。飲食正常,眠差,月經延期3~4日,舌淡、苔白微膩,脈沉滑。西醫診斷:雙下肢發涼待查。中醫診斷:痹症,屬風寒濕邪入侵經絡,濕邪阻滯,氣血不運。治宜祛風散寒除濕,針刺水分、陰交、肓俞、足三里、鶴頂、解溪,每周治療3次,共治療14次痊癒。隨訪2年未複發。

體會:利水除痹方最初為田老治療痹症日久的經驗用方,後逐漸用於腹水、浮腫等水濕較盛兼有正虛之證,亦取得很好療效。因穴位距離臍部較近,臨床運用時應注意嚴格消毒。

2 疏散外風方

取穴:大椎、風池、風門。

主治:外感風寒或風熱外束之證。

加減:風寒加大椎拔罐,風門、肺俞隔姜灸;風熱加大椎放血拔罐或少商、商陽放血;肺

氣鬱閉加尺澤、列缺。

手法:大椎向下斜刺,用平補平瀉法;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用瀉法;風門向下斜刺或直刺,用瀉法。

典型病例:患者,女,43歲,1986年11月4日初診。主訴:咳嗽3天。病史:3天前因著涼出現咳嗽頻作,胸痛,痰白呈泡沫樣,易咯出,咽癢,喉中痰鳴,頭痛,噁心,納差。兩肺聽診有痰鳴音,血常規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西醫診斷: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咳嗽,屬風寒束肺。治宜宣肺散寒、化痰止咳,針刺大椎、風門、風池、肺俞、列缺、尺澤,大椎、風門、肺俞加拔罐,每日1次,治療3次痊癒。

體會:本方無論外感風寒風熱,均可運用,臨床應注意根據具體情況配用不同穴位。3穴深

處均有重要臟器,不宜深刺,且田老認為外感病邪在表宜淺刺,故本方針刺勿過深。

3 調和沖任、補腎益精方

取穴:關元、三陰交。

主治:遺尿、不孕不育、更年期綜合征、月經不調等腎精不足或沖任失調之證。

加減:脾虛氣弱加足三里、中脘;腎虛加腎俞、肓俞、命門、志室、太溪;沖任不調加氣海、中極。

手法:補益陰精用補法,調和沖任用平補平瀉法。

典型病例:患者,女,8歲,2006年1月23日初診。主訴:自出生後一直遺尿。曾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好,現白天尿急,夜間遺尿,每夜1~4次,尿常規正常,飲食、睡眠正常,大便干,1~3日一行,舌尖紅、苔薄白,脈沉細。西醫診斷:遺尿。中醫診斷:小兒遺尿,屬腎氣不充。治宜培元益腎,針刺關元、三陰交、水道,夾脊胸腰段梅花針輕度叩刺,命門拔罐,治療1次即未遺尿,後繼續每周治療3次,共治療10次痊癒。隨訪半年未複發。

體會:本方為治療月經不調常用對穴,田老取其補益腎精的作用,用於治療各種腎精不足或

虧虛之證,臨床運用常配足三里、中脘健運脾胃,有陽中引陰之意。

4 調和氣血方

取穴: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皮膚瘙癢等氣血不和、營衛失調之證。

加減:氣滯血瘀加局部火針淺刺,或大椎、膈俞放血拔罐;肝氣不舒加陽陵泉、期門;中焦

氣滯加中脘、胃俞;風邪外襲加疏散外風方;病久虛實夾雜加背俞四穴(肝俞、膈俞、脾俞、腎俞)。

手法:平補平瀉法,或先瀉後補法。

典型病例:患者,男,54歲,2005年12月7日初診。主訴:全身皮膚瘙癢1年。病史: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皮膚瘙癢,並起片狀紅斑,抓後更重,曾用西替利嗪治療,僅能維持1小時不癢。現皮膚瘙癢,夜間尤甚,全身片狀紅斑,此起彼伏,飲食、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緊。診斷:癮疹,屬風寒外束,治宜祛風散寒、理氣活血。大椎、膈俞刺血拔罐,針刺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風池、風門,針後皮膚瘙癢明顯減輕,繼續每周治療3次,共治療16次基本痊癒。隨訪半年未複發。

體會:對於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田老常以調暢氣血、調和營衛之法治療,取穴多取陽明經穴與血海、三陰交等調陰血之穴合用。田老認為陽明經多氣多血,凡陽明經穴均有調氣血作用,臨床均可選用。

5 補益氣血方

取穴:氣海、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各種疾病見氣血不足證者。

加減:脾虛或臟腑功能不調加章門;腎虛加肓俞、太溪、腎俞、命門;肝鬱血虛加膈俞、陽陵泉;中焦氣機不暢加天樞、曲池。

手法:補法,多加用溫和灸或艾盒灸。

體會:田老重視中焦脾胃的作用及任、督二脈穴位的應用,氣海、中脘同屬任脈,三陰交、足三里分屬脾、胃表裡兩經,4穴健脾益氣而兼調氣機升降,養血而兼活血。臨床見正虛邪實者,應配伍運用祛邪穴位。

6 調理臟腑方

取穴:肝俞、膈俞、脾俞、腎俞。

主治:哮喘、蕁麻疹、失眠、眩暈等氣血不和、臟腑不調之證。

加減:背俞穴應用不僅此4穴,根據不同病情採用不同臟腑之俞加減。

手法:肝俞、膈俞用平補平瀉法,脾俞、腎俞用補法。

體會:本方的配伍體現了田老重視調理臟腑的思想,對於久病者,雖為一臟之病,多累及他臟;或雖未及他臟,但僅治一臟亦很難奏效,田老往往採用「調五臟以治一臟」的方法,多臟同治。臨床運用時,不限於此4個背俞穴,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不同背俞穴。

7 調氣血和營衛方

取穴:大椎、風池、肺俞、膈俞、脾俞、腎俞。

主治:咳嗽、哮喘、蕁麻疹等病久本虛標實、氣血失調、營衛失和之證。

加減:風邪外襲加曲池、風門;血瘀加三陰交、心俞;本虛明顯加夾脊(胸腰段)梅花針中度叩刺。

手法:大椎、肺俞用平補平瀉法,風池、膈俞用瀉法,脾俞、腎俞用補法。

體會:田老善用大椎與背俞穴,本虛標實的肺衛表證及營衛失和證,以大椎振奮陽氣,與背 俞穴合用宣肺祛風,活血行氣,兼顧培本。邪實較甚者,大椎可加刺血拔罐。

8 安神和中方

取穴:百會、印堂、神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失眠、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臟躁等心神不寧,或兼脾胃不和之證。

加減:陰陽失衡加巨闕;陽氣不振加大椎;頭目不清加風池。

手法:百會直刺7 mm,刮針向下的補法,或用溫和灸法,余穴用平補平瀉法,或依據病性虛實採用補瀉之法。

體會:對於失眠、神經衰弱等病,田老注重從平衡陰陽入手,取穴要求陰經穴與陽經穴同取,上部穴與下部穴相配,以調和陰陽。

9 醒腦健腦方

取穴:風府、風池、百會、大椎。

主治:中風、高血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腦髓失養,或神昏、痴呆之證。

加減:熱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溝;肝經氣逆加合谷、太沖;病久加膈俞、腎俞;腎精不足加

肓俞、腎俞;脾胃虛弱加中脘、足三里。

手法:實證大椎用放血拔罐法,放血量5 mL以上,余穴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體會:田老重視頭部腧穴的運用,認為頭部腧穴密集,但目前應用較少,療效不肯定,可能與針具偏細、刺激量較小有關,為加大刺激量可採用雙針刺或多針叢刺等方法。

田從豁教授常用的19張針灸常用處方

10 調和氣血、疏肝理氣方

取穴:肩髃、曲池。

主治:中風、痹症、痿證、蕁麻疹等經絡失暢、氣血失和或各種疾病證候中兼有肝鬱氣滯者。

加減:營衛不和加大椎;肝鬱明顯加陽陵泉、期門。

手法:平補平瀉法。

體會:本方為田老的老師高鳳桐老中醫所授。本方作用一是疏肝理氣,二是調和氣血和營衛,三是通經活絡,用於疏通局部經氣,有「治痿獨取陽明」之意。臨床根據不同治療目的選配不同腧穴。

11 滋陰益陽方

取穴:肓俞、氣海、中脘。

主治:各種疾病見陰陽虛證者。

加減:陽虛加大椎、百會;陰虛加太溪、三陰交。

手法:補法,可加用灸法。

體會:田老補虛多從脾胃入手,選穴除脾、胃本經穴外,重視任、督脈穴位的運用,肓俞為腎經與沖脈交會穴,為田老常用腧穴。本方既可用於虛證,又可用於虛實錯雜之證,為一補益基本方。

12 和胃降逆方

取穴:梁門、中脘、足三里、內關。

主治:胃脘痛、嘔吐等胃失和降之證。

加減:脾胃不和加章門。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梁門、內關用瀉法。

體會:本組與下面調和肝胃方、寬胸理氣方、和降肺胃方、通腑降濁方几組均含調暢氣機升降之意,而各有側重。田老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調氣機必從脾胃入手,故幾組均取胃之募穴、腑之會穴中脘、胃經合穴足三里調暢中焦氣機。

13 調和肝胃方

取穴:期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胃脘痛、脅痛、吞酸、泄瀉等肝旺脾虛、氣機失調之證。

加減:脾虛較重加章門、脾俞;肝鬱較重加陽陵泉、太沖。

手法:平補平瀉法。

14 寬胸理氣方

取穴:膻中、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哮喘、咳嗽、心痛、胸悶等肺氣不降,或胸中氣滯之證。

加減:痰濕蘊肺加肺俞、豐隆;心氣不足加心俞、巨闕。

手法:中脘、足三里、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膻中用瀉法。

15 和降肺胃方

取穴:天突、中脘、足三里。

主治:咳嗽、呃逆等肺胃氣逆之證。

加減:虛寒證中脘加用灸法;實熱證加大椎放血拔罐;寒凝證加胃俞或肺俞用灸法、中脘加用灸法。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天突穴根據不同癥狀採用不同手法,咽癢咳嗽直刺12mm深,針尖抵氣管內膜處,患者欲咳未咳時出針,用捻轉顫法瀉之;咳喘痰多先刺入皮下,再斜刺至氣管向下入針37~50 mm,吸氣緩慢入針,捻轉向下補法30秒後,呼氣出針;神經性嘔吐、呃逆先刺入皮下,再斜刺沿食道向下入針50~75 mm,向下捻轉30~60秒,呼氣出針;梅核氣先刺入皮下再斜刺向下,針尖沿胸骨內緣入針37~50 mm,捻轉向上刮針法,30秒後出針。

16 通腑降濁方

取穴:天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便秘、泄瀉、腹脹等腸胃氣機不暢之證。

加減:熱證加大腸俞、合谷、曲池;寒證加中脘、關元;脾虛加脾俞、中脘;腎虛加關元、命門。

手法:平補平瀉法。

17 調理中焦方

取穴:天樞、中脘、氣海。

主治:久病脾胃虛弱,氣虛不運,或中焦氣滯,腹脹、便秘等證。

加減:水濕不運加水道、陰陵泉或臍周4穴(肓俞、水分、陰交);水谷不運加足三里、下巨虛;瘀血阻滯加大椎放血拔罐;痰濁內生加豐隆。

手法:氣虛者用補法,或用灸法;氣滯者用瀉法。

體會:病在脾胃,田老常用此方加減,重在行中焦氣機,益氣健脾,助運化。病在他臟,兼有中焦不運或氣滯者,也可合用本方。

18 暖宮活血方

取穴:關元、外陵、歸來。

主治:經、帶、胎、產疾病寒凝血滯、沖任失調之證。

加減:病久本虛加中脘、足三里;精虧加命門、志室、太溪。

手法:依據病性虛實採用補瀉之法,可加用灸法。

體會:本方為田老治療婦科病的基本方,臨床根據具體疾病配用不同穴位,如不孕多加三陰交、血海,帶下多加帶脈、維道、豐隆,月經不調多加氣海、中極、肝俞、腎俞、脾俞等穴。

19 獨取陽明方

取穴:百會、肩?NFDA1?、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中風、痿證、痹症等經絡空虛或阻滯,或氣虛血瘀之證。

加減:瘀血阻滯加大椎放血拔罐;中風腦髓失養加大椎芒針通調督脈;言語不利、失語加舌下穴速刺;經絡阻滯加風池搜風通絡。

手法:平補平瀉法,或依據病性虛實採用補瀉之法。

體會:「治痿獨取陽明」,本方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是一個治療痿證、中風後功能障礙等的基本方,但往往僅取陽明經穴收效較慢,故應適當加用大椎刺血拔罐等法祛瘀生新。為防止中風後遺症患者產生肢體痙攣,田老一般不加用電針治療。

20 小結

田從豁教授臨床非常注重辨證,認為辨證是中醫用藥、選穴及確定手法的依據,臨證時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辨證為主,運用八綱、臟腑、經絡等具體辨證方法,診斷疾病與證候,確定治則與治法。治療中注重「以平為期」,田老臨床多從陰陽、氣血、臟腑、經絡、邪正關係論治,而治療均注意「以平為期」,祛邪不忘扶正,善於調理臟腑,調和氣血。非常重視中焦脾胃的作用,很多疾病的治療從脾胃入手,疑難雜症、久治不愈者則多從痰論治。

田從豁教授常用的19張針灸常用處方


學習中醫,請私信回復:學習中醫。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中醫養生方法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緩解妊娠嘔吐不得不知的五大穴位
看故事快速記憶「十二經絡及穴位」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