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德之道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德之道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注釋]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

5、質真若渝:渝,變污。質樸而純真好像渾濁。

6、大方無隅:隅,角落、牆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7、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通述:

上士聞自然之道,會努力去實行;中士聞自然之道,將信將疑;下士聞自然,嘲諷大笑。

如果「自然之道」不被下士所嘲諷而笑,那麼,說明它的境界和認知,和下士在同一個層面上,也就不足以被稱為需要被人認知的天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能讓人內心明了通達的天道,聽上去好似多有陰暗。那些先進的思想,聽上去好像會讓人覺得是阻止人們前行。那些簡單平坦得如同大路般的的天道,好似偏離了常規。

崇高的行為好似峽谷一樣不顯眼;廣大的德行好像總有不足;剛健的德行好似怠惰;那些本真的行為反而看上去有瑕疵。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沒有邊角,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鍾)越晚成型。神仙之音,凡人是聽不到的;最大的天象,反而沒有形狀。道不自顯,只有隱在德之中,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跟《老子》學處世之道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