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子」稱霸王
在我們的印象中,被視為霸王的動物要麼在體形上「碾壓」其他動物,比如霸王龍;要麼獵捕能力超群,傲居食物鏈頂端,比如虎鯨。在遙遠的古生代,有一種節肢動物一度非常興盛——三葉蟲。這個家族中的一支名字相當霸氣 —「霸王等稱蟲」。對比前面的例子,小編不由得陷入沉思—古生物學家究竟為何給它們起如此高調的名字?
眼神「無處安放」
三葉蟲生活在海底,從距今大約5.45億年前開始,一直活躍到距今約2.5億年前。三葉蟲是一類具有很多條腿的節肢動物,其名字源於其身體結構—從背面看,兩條豎線將身體分成了3部分,中間是軸葉,兩側是肋葉。三葉蟲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多細胞動物之一,也是最早具有眼睛的動物。儘管那只是一些以碳酸鈣晶體為透鏡的原始複眼,但在大多數動物不具備視力的時代,它們仍然是「先進裝備」。
雖然眼神比其他動物好,但三葉蟲活動的環境卻不太好—底棲動物的身份使其只能在海底靠翻撿食物過活,也必然成為游弋在更上層水域動物「撿」著吃的對象。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身上帶有齒痕,甚至被吃掉一半的三葉蟲化石,可見三葉蟲的生活危機四伏。
動不如靜,靜不如大
為了生存,三葉蟲可謂絞盡腦汁。有些選擇用圓圓的頭甲拱起泥沙,把自己半埋或完全埋進去。如果身上再落點兒沉積物,就是完美的偽裝了。它們只要趴著不動,就很難被發現。也有些三葉蟲練就了「刺蝟功」—背上長有尖刺,令捕食者無從下口。
霸王等稱蟲走了第三條路。它們選擇增大體形,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三葉蟲,甚至跟一般的捕食者差不多大,很難被獵捕。它們那堅硬、光滑,幾乎無處下口的背板足以抵擋大多數捕食者的攻擊,為逃命爭取寶貴的時間。霸王等稱蟲大概能在一分鐘之內把自己埋進兩三米深的泥沙中。它們擅長防禦,但有時也許會選擇戰鬥。
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
如果霸王等稱蟲能活到當代,人類的餐桌上大概會增加一道美食。考慮到它們和鱟有比較近的親緣關係,味道應該很不錯。半張餐桌大的體形也能讓「吃貨」們心滿意足。
霸王等稱蟲是一種非常適合養殖的動物。首先,它們不挑食,底棲生活的它們食譜很廣,所以其飼養成本不高;其次,它們應該不具備「殺傷性」武器,比較溫和,不會對飼養者造成威脅;再次,它們的產卵量應該很高,繁殖速度快,大小正好可以被成年人搬動。唯一的麻煩就是鑽得太快,但如果用網箱飼養,也不成問題。
遺憾的是,隨著奧陶紀末期大滅絕事件的發生,霸王等稱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進化沒有「如果」,「養來吃」只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了。
/ end
相關鏈接
1.長著「鴨子嘴」的萌獸
2.假如 我是一條魚
3.海洋里的兩團火焰
4.蹭車高手
5.天哪!海怪來了!
6.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物
版權聲明:若需轉載、修改原文,請後台聯繫「探秘君」修改許可權。


TAG:海洋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