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庭教育15禁忌,你觸犯了幾條?

家庭教育15禁忌,你觸犯了幾條?

在家庭教育中,有15條禁忌家長盡量不要觸犯,比如過度保護、溺愛、過度嚴厲等,快來自測,看看你是否觸犯過這些禁忌!

1、戒過度保護

家裡的過度保護,會導致孩子家裡的自理能力不強,因為在孩子的印象中我什麼都不需要做,什麼家長都會替我弄好,而且我所有的東西都是特殊化了,這樣時間一久,把這位孩子完全放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下,結果應該各位能想到。對,就是無法適應。

我們家長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並不是行為上的干預。過分的干預既令孩子反感,也妨礙他發展潛能。

家庭教育15禁忌,你觸犯了幾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戒過分寵愛

過度保護與過度寵愛,有一定的區別。保護不一定等於溺愛,但過度溺愛一定等於過度保護。

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讓、也不懂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就可能出現性格突變。

寵孩子,但絕不縱容;是以寵愛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做更好的自己;管,但要給方向;是以嚴格的方式教育孩子做成更大的成就。

3、戒揠苗助長

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動機和具體的教養措施是兩回事。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把自己的虛幻的、不切實際的期望降低,讓孩子切切實實從零學起,功課一門一門地啃。有點特長發展一下當然好,沒有也不必大失所望,別人的孩子們也都是這樣,既然那麼多偉人、科學家、文學家的孩子也都是這樣,都很普通,你又有什麼理由硬性要求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呢?這是不能靠隨便定指標、下決心就能完成的。

太高的期望值是明明跟自己過不去。期望過高,孩子經過努力滿足不了父母的期望,會喪失上進心,產生自卑感,心理上會有一種失敗者的壓抑感,對孩子身心發展是很不利的。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適當。

4、戒過分專制

專制型父母雖然內心和其它父母一樣愛孩子,但這種愛是孩子是很難體會得到的。有這種情況的父母經常以權威口吻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並使他失去自信,變得緊張、沒有安全感,面對事情不知所措,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等;更有甚者,孩子很容易變成一個喜歡挑刺的、說風涼話的人,有時為了發泄不滿,孩子還會以大欺小,欺軟怕硬。

作為家長,要儘可能放低姿態,尊重孩子,為孩子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達到培養優秀孩子的目的。

5、戒過度嚴厲

「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事件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但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平和呢?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我們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只會令他對您卻步。

我們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他,即使他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聰明的父母要懂得軟硬兼施。

6、戒忽略孩子優點

很多家長對孩子沒有信心,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使其天份無從發揮。因此很少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他。其實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定自己一無是處,更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付出努力得到收穫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7、戒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力

的確,孩子有的時候很喜歡問問題,我們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他收口;人家問孩子問題,我們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致自我表達能力差,孩子並會漸漸不再跟我們說話,嚴重影響親子間的溝通。

在非特殊情況下,父母盡量不要打斷孩子的講話,並在平時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做到良性溝通。

8、戒經常對孩子嘮叨

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他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他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孩子難免會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嘮叨可以有,但不宜過多,兩三次為佳。實際上很多嘮叨,都是因為家長和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不一致,或者說,家長想讓孩子做的,並不是整個家庭從小就一直有或衍生的習慣,甚至和家長當前的行為舉止也是不一致的,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並做好調整,就會有改善。

9、戒嘲笑挑剔

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其缺點掛在嘴邊,說話刻薄,用罵人的字眼嘲笑他「笨手笨腳」「無用」等,甚至在別人面前斥責數落孩子,均會使他感到丟臉,嚴重損害其自尊,變得自卑懦弱,認為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做好事情,不敢發展潛能,記憶力和創造力也因而大減,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

家長須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甚至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的。另一可能是,孩子會對我們產生怨恨,不但不會尊重你,長大後還會找機會報復。

10、戒對孩子亂髮脾氣

父母情緒不穩定、亂髮脾氣,會令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一是變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愛亂髮脾氣。

家長在發脾氣前強制自己冷靜15秒,再對孩子做出教育;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並讓愛人做你的心理醫生。另外,有時候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頂嘴,要看到本質原因。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對問題的勇氣,總比像個木頭人一樣,沒主見和靈魂,唯唯諾諾聽命大人要好。

11、戒低估孩子能力

質疑孩子潛能,處處要求他跟隨自己意願行事。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變得依賴心重、慣於被命令、缺乏思考力。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成長,想要知道孩子的能力如何,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才能真切地了解到孩子的能力和潛力;不輕易給孩子貼上標籤,而應該以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論。不要只看到表象,就認為孩子不行。因為孩子的潛力和爆發力往往都在家長的想像之外,家長應多加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12、戒以偏概全

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他的發展,並以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導致他自我規限其發展方向。例如,經常指責他「你又給我惹麻煩」「總是這樣!」「沒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變,會給他也認定覺得自己比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他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認定,也容易做成偏見,導致經常錯怪孩子,令他疏離您,對他的影響力也相對地減低,甚至變得反叛。

家長看待問題一定要客觀,盡量不要以主觀意識來判斷問題,以免錯怪孩子。

13、戒漠不關心

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孩子為了引起我們注意,會做出種種叛逆的行為,卻不幸誤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覺得我們不關心他,對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絕路。

家長不要因為忙,就疏忽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這些事情孩子都會記在心裡。

14、戒不注意說話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小學畢業之前,幾乎全部的時間都是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的說話方式也是一種智慧。

在與孩子交流時,家長要考慮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要求別人跟你一樣;孩子哭鬧任性,不一定每一次都是錯的,孩子心裡想的是什麼,要以合適的方式引導孩子把它說出來,這樣比打罵更有效;還有說話盡量不要傷害孩子自尊。

15、戒用武力解決問題

打孩子可能會解父母的一時心頭之氣,但是卻給孩子帶來了揮之不去的影響。而且會讓孩子養成以暴制暴的性格。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希望家長們還是能夠掂量清楚之間的利弊關係再決定。

父母不要依賴使用武力讓孩子屈服,否則孩子要麼變得懦弱,要麼也會使用武力解決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