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有格局的父母,從來不隨便跟孩子「哭窮」

有格局的父母,從來不隨便跟孩子「哭窮」

文 | 琰琳

來源 | 小十點(ID:sdikid)

端午節假期,我帶著孩子去海島旅遊。海灘上,有幾個擺攤的小商販正在售賣紀念品、零食和玩具。

我旁邊站著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他拽著媽媽的衣角,想要一隻貝殼做的小工藝品,售價35元。

媽媽看了一眼價簽,連忙擺手說:「太貴了,不買不買。」

小男孩有點不服氣,大聲問媽媽:「那別的小朋友怎麼都可以買?」

媽媽義正言辭地說:「人家有錢,咱家沒錢啊。出來旅遊都花了這麼多錢了,哪還有錢給你買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小男孩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來,他慢慢挪步離開,看到了旁邊的冰激凌小攤,眼睛頓時一亮,興奮地問媽媽:「那冰激凌有錢買嗎?」

媽媽過來問了一下價格。景區的東西畢竟貴一些,普通的冰激凌甜筒賣到了15元一支。

媽媽皺了一下眉頭說:「太貴了,媽媽沒錢。」

兩次被「沒錢」拒絕,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起來,跟在一旁的爸爸有點生氣地說:

「你別一天到晚跟兒子「沒錢」「沒錢」的,咱家至於窮成這樣么?來,兒子,爸爸給你買!」

媽媽聲音也高了八度:「我這不為了他好嗎?小時候不懂得節儉,長大了花錢也大手大腳!」

我看著小男孩臉上掛著淚珠,站在一旁茫然又窘迫的樣子,無比心疼。

其實,我能理解那位媽媽對孩子「哭窮」的心情。

很多家庭的「哭窮」並不是真窮,而是一種教育策略,一來可以當做拒絕孩子買東西的借口,二來想讓孩子懂得節儉和自立。

然而,整天對孩子哭窮,並不是什麼好的金錢觀教育,孩子也許會學會節儉和自立,但也會變得吝嗇而自卑。

更可怕的是,物質上的匱乏尚可通過努力賺錢而緩解。

而精神上的匱乏,那種對貧窮的畏懼和對金錢的渴望,很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

當父母長期一味地「哭窮」後,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不亂買東西、不亂提要求了,甚至欣慰地覺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

而實際上孩子都經歷了什麼呢?

一位知乎網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作了回答:

我覺得錢的問題不是在我這個年紀可以承擔的事兒,感謝你們的養育之恩。

但你們每次跟我哭窮,我都會沉默,我覺得我已經很為家裡省錢了,你們還是覺得窮,說我不懂得節省。

你們有時買的貴的東西讓我吃讓我用,然後告訴我這有多貴多貴,雖然我吃了我用了可是我承受的壓力和負擔非常大,我心裡懷著滿滿的負罪感在用在吃。

我覺得我很懂事了,我把每個月你給我充飯卡的錢節省下來買我自己需要的想要的東西,爭取不問你們要東西不讓你們發愁。

我喜歡大家說我懂事聽話,但這都是我裝出來的……

「哭窮」的父母,讓孩子過早地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對於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這是極大的壓力和負擔。

他們只能日復一日地默默消化對貧窮的羞恥感和對自己的負罪感,逐漸變得自卑而敏感,壓抑而絕望。

父母「哭窮」給孩子帶來的最深遠的影響,恐怕是心理學上講的「稀缺心態」:

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越瘋狂地追求什麼。

我的朋友曉芸正是如此。

曉芸的父母雖然是普通工薪階層,但也絕對算不上窮。只不過曉芸的媽媽很愛哭窮,總跟曉芸說家裡沒錢。

她至今還記得,她小時候想吃炸串,媽媽能站在人家面前教育曉芸自從生了她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錢,自己又是怎樣怎樣一塊一塊錢攢起來的,活生生地把曉芸想吃炸串的心說沒了。

長大後,曉芸特別在乎錢,只有賬戶上不斷上漲的數字能滿足她的安全感,為此不惜壓榨全家人。

婆婆偶爾買了次燕窩補身子,她埋怨婆婆太奢侈;

老公參加婚禮需要紅包錢,她逼老公下班開滴滴自己賺;

孩子的衣服和用品,都是能借就借,甚至連奶瓶都不肯自己花錢買新的。

時間久了,婆婆嫌曉芸太摳門,簡直是守財奴;而老公也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堅決要離婚。

曉芸對我說,當聽到離婚這個字眼時,她第一想到的,竟然不是家庭和孩子,而是財產怎麼分。

她砰然一驚,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

父母的「哭窮」,是在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地灌輸孩子:

錢是稀缺的,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考慮錢這個前提。

久而久之,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形成了一種「稀缺心態」,哪怕面對人生重大選擇,依然用錢來衡量一切。

於是,他們徹底淪為了金錢牢籠中的困獸,無法突破狹隘的格局。

因此,格局高的父母,從不會炫富,更不會「哭窮」。

說到父母的格局,就不得不提梁啟超。

他一生中養育了9個子女,皆為國家棟樑之才,其中3人成為中科院院士,傳出了一段「一門三院士,滿門皆俊才」的佳話。

除了引導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梁啟超平日里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傳遞著正確的金錢觀。

他告訴孩子,梁家是寒士家風出身,無論生活富裕還是貧窮,都要謹守寒門家風,但他一再叮囑孩子:

寒門家風並不等同於寒酸;不能因為節儉而虧了身體,對於學習、遊歷、增長見識的錢,也要該花就花。

他教導兒女不能為了金錢而喪失尊嚴和人格,說道:

「切勿見獵心喜,吾家殆終不能享無汗之金錢也。」

他告誡子女,快樂與錢財多少無關,不要太看重財富,更不要在財富多或寡帶來的不同生活環境中消磨志氣:

「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民國之後,梁啟超雖任職政府官員,但生活壓力、兒女學業費用導致梁啟超的經濟壓力並不輕鬆。

可以說是舒服日子也有,困苦日子也有,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

居富貴時,常懷謹慎之心才是正道;處貧寒時,更需不卑不亢心懷光明。

這,是比「炫富」與「哭窮」更深遠的智慧。

下一次,當孩子想買東西時,請不要告訴孩子,這個東西很貴,我們買不起。

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我們只能下次再買。

如果孩子買的東西不合理,可以表示理解和同情,說明不能購買的原因,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下一次,當孩子亂花錢時,請不要一遍遍強調自己賺錢多麼辛苦。

帶孩子體驗一下自己的工作,讓孩子親身體會一次賺錢的不容易,反而更直觀、更有效。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父母的格局越高,孩子就走得越遠。

所以,千萬不要做心窮的父母.

只有跳出「哭窮思維」,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你的孩子才能擁有更高的格局,看到更遠的風景。

-作者-

琰琳,曾供職於媒體,多平台親子心理專欄作者。山東大妞,6歲寶媽,信仰愛與自由,願與孩子共同成長。本文授權轉載自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

你也許還想讀(點擊文字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呵護孩子的「舞蹈夢」,也別忘了這些重要的事
今天,我要跟你們扒皮一個教育專家!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