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夏至詩詞賞析

夏至詩詞賞析

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詩詞賞析

文:枯木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韋應物(737~792)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以前我們曾介紹過,韋應物屬於「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典型人物,年輕時因為出身名門望族,15歲為唐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豪縱不羈,橫行鄉里。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後歷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韋應物以山水田園詩成就最高,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詩風恬淡高遠,五、七絕清韻秀朗,尤以五古成就最高,而且有不少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

這首《夏至避暑北池》是韋應物的一首關於夏至的詩詞,詩人在炎炎夏日到北池陰涼處避暑,然而想到在田間勞作的百姓還需要收作,體現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晷」指日影,古代專門用來觀測日影以及定時刻的儀器,「漏」指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大意為:夏至這天白天最長,達到了極限,夜晚最短,從此開始慢慢變長了。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政教」指官員的政務和教化的職責。天氣過得太快,還沒來得及履行職務,就開始憂愁天氣從炎熱到冷涼的變化了。古人認為,夏至後白天漸短,是陰氣初動,因而有「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的說法。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官員們在夏天比較閑暇,然而夏至正是夏收的農忙季節。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高居」隻身居高位。大意是,自己身居高位,可以在池塘邊避暑,可是心裡惦念著田中勞作的老百姓,不知道如此辛苦炎熱,是如何抵擋這酷暑的。(其實是沒法子呀,老百姓為了生活,再熱也要搶收糧食,為了一年的生活不得已為之。)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亭午」指正午,正午時分正是陽光暴晒,所以人們和動物們躲避著,暫時休息,我獨自一個人,喜歡在北池這個池塘邊遊玩趁涼。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北池的園門緊閉,圍牆高聳,樹木蒼鬱,綠蔭蔥蔥,一些都顯得靜謐沉寂。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綠筠」指翠竹,竹子剛生出來竹節帶有白色的茸粉,雖然是夏天,竹子仍然在生長,新長的竹葉帶著粉色,池塘里的荷花開始綻放,散發出清新的芳香。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於焉」:於是;「煩抱」:煩亂的心情;「華觴」指花麗的酒杯。面對如此美景,於是可以拋卻所有的煩惱,盡情暢飲。

這首《夏至避暑北池》,觀察細膩,描寫入微,對夏天的景色做了一個概括描繪,詩人身居高位,夏至閑暇,獨自一人,前去池塘消夏,路上看到百姓在農田裡繁忙勞作,於是感嘆農民是如何抵擋這炎熱的夏天?!再看到北池高牆古樹,綠蔭蔥蔥,寂靜幽深,竹子青翠喜人,荷花微露紅苞,不由得一些煩惱都拋之腦後。

整首詩恬淡閑適,語言簡潔樸素,雖然描寫夏至景色,然而卻暗含對比,自己身居高位,可以尋找陰涼地方避暑,然而農民卻不得不在夏日勞作,兩相對比,知足常樂,一切的煩惱都可以完全不考慮。其中詩人對百姓疾苦表達了極大的同情,體現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因而極富有藝術感染力。

2019/6/19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國風頌》
端午習俗:不吃端午粽,不把棉衣送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