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並非世界大戰的第一次世界性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後的歐洲變局

並非世界大戰的第一次世界性戰爭:「英法七年戰爭」後的歐洲變局

公元1756年5月15日,英國正式對法國宣戰,「英法七年戰爭」就此爆發。同年8月,隨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派兵增援英國,戰火徹底在歐洲大陸蔓延開來。在普魯士和英國結成同盟後,法國、奧地利、沙俄和波蘭也迅速抱團,成立軍事集團。隨後,葡萄牙和漢諾威宣布加入英普同盟,瑞典、西班牙和薩克森則加入法奧同盟。戰爭形勢越演越烈,發展到後期,就連遠在北美洲的易洛魁聯盟也遭受戰火波及,無奈宣布加入戰爭。

兩個世紀之後,英國首相丘吉爾回顧這段歷史,評價這場戰爭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還因為這場戰爭而獲得靈感,說出了「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名言。不過嚴格地說,丘吉爾的評價雖然聽上去有道理,也獲得許多人的認可,但是這場對十八世紀後期世界格局造成深遠影響的大範圍戰爭,並不足以被稱作是「世界大戰」。

就定義而言,「世界大戰」是指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不僅指波及範圍遍布全球數個大洲,其實質更在於參戰國是否來自各個大洲。「英法七年戰爭」雖然覆蓋歐洲、北美及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但除北美易洛魁聯盟被沙俄拉下水間接參與戰爭的清王朝之外,其餘參戰方都是歐洲國家及其殖民地。因此,「英法七年戰爭」只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洲際戰爭」。不過雖然只是洲際戰爭,但「英法七年戰爭」對參戰各國及世界局勢的影響,並不亞於二十世紀爆發的兩場「世界大戰」。

作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英國其實贏得毫無懸念,一是英國的家底雄厚,二是英國的策略恰當。在宣布與法國開戰前,英國已經通過工業革命及資產階級革命積攢了足夠強大的經濟基礎,而這可以轉化為巨大的戰略優勢。更重要的是,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繼承並發揚了英國的傳統國策——僱傭「盟友」並唆使其攻擊英國的敵人。英國以金錢成功收買新興強國普魯士,後者可以在歐洲大陸牽製法國,英國則可以充分發揮海軍優勢,逐個奪取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事實上,英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參戰方式基本以「花錢」為主,竭力避免直接參与地面作戰,多數都是在間接配合普魯士軍隊。另一方面,英國作為島國,且掌握制海權,本土很難受到戰爭影響。對於「英法七年戰爭」中的英國和普魯士,俾斯麥後來不無感慨地說:「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很顯然,普魯士就是這樣的傻瓜。

「英法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不僅通過《巴黎和約》從法國手中得到整個加拿大,還得到除5個市鎮外的整個法國印度地區。最終,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地霸主,初步形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國」。不過這世上沒有人和國家能像貔貅那樣「只進不出」,在得到某些東西的同時,往往也會付出一定代價。英國在戰爭期間為轉移軍事成本,瘋狂壓榨北美殖民地居民,在當地引起巨大不滿。誰也不曾想到,在「英法七年戰爭」結束十三年後,影響深遠的「美國獨立戰爭」就會轟然爆發。

英國固然因為戰爭付出慘痛代價,不過綜合分析其收益和損失,整體上仍比法國的狀況要好上許多。在「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奪取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在國際上確定了霸主地位。路易十五登基時儘管國力有所衰落,不過法國在歐洲和國際上仍是擁有巨大話語權的強國,這也是法國敢參與戰爭的底氣。不過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不宣而戰後,普魯士軍隊牢牢牽制住了法國兵力,英國海軍趁機切斷法國及其海外殖民地之間的聯繫。法國各殖民地的留守軍隊,最終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英國海軍逐個擊破。

常言道「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眼見法國整體實力不斷遭到削弱時,法奧俄同盟的內部向心力愈來愈弱,沙俄最終倒戈相向,拉著奧地利同普魯士單獨媾和。最終,一敗塗地的法國只好舉旗投降,徹底喪失霸主地位。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洲際戰爭中,普魯士作為英國的忠實盟友,自然也得以掠奪大量領地,整體國力和國際聲望大幅提高,儼然成為歐洲新興列強,國王腓特烈二世更被贊為「軍事天才」。不過普魯士這種興盛其實是外強中乾——在戰爭期間,英國兵力都在海外征戰,歐洲大陸上普魯士只能憑一己之力,對抗法國、沙俄和奧地利等一眾強國。

在戰爭結束後,普魯士已經滿目瘡痍。數百個城鎮淪為廢墟,十八萬軍人戰死沙場,五十萬平民死於食物匱乏。就連他自己,已經頭髮半白、牙齒盡落、後背佝僂、消瘦如柴,還飽受胃痛和腹瀉的折磨。儘管在此後的23年時光中,腓特烈二世竭盡所能地恢復經濟,但普魯士總體上依然比不上英國和法國等「老牌強國」,整體實力僅僅略勝於西班牙和瑞典等國,因此當時的普魯士也被後人稱為「半個列強」。除上述國家外,其他國家也各有得失,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在戰爭期間一直試圖將西里西亞這塊領地從普魯士手中奪回,然而這一戰略目標直到最後也沒能實現。在法國遭受圍攻陷入困境時,瑪麗婭·特蕾莎考慮到沙俄決定倒戈,獲勝註定無望,因此她選擇退兵停止戰鬥,和仇敵簽署和約,日耳曼諸國又恢復到戰前的狀況。

沙俄新任皇帝彼得三世在選擇倒戈後,雖然極大改善了與普魯士的關係,不過卻在法國和奧地利兩國引起強烈不滿。另一方面,沙俄倒戈僅一個月,皇后葉卡捷琳娜便悍然發動政變,直接將不守信義的沙皇彼得三世趕下皇位,自己登基為女皇。沙俄短期內經過兩次權力交替,國內人心動蕩,葉卡捷琳娜二世決定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最終,沙俄聯合奧地利與普魯士瓜分波蘭,成功將國內輿論重心轉移至歐洲大陸。總體而言,歐洲各國為爭奪國際霸權和海外殖民地而引發的「英法七年戰爭」,雖然最終以各方簽訂和約宣告終結,但也暴露出歐洲各國心懷不軌的事實,這又為將來引發更大戰爭埋下了禍根。

參考文獻:

《世界戰爭通鑒》《七年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置身事外的歐洲兩國,德軍始終沒有攻擊,既不願意也不敢動手
此人本是唐朝郡王后裔,效忠蒙古橫掃歐亞,一生攻克城市七百座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