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滅亡,日本人為何到海邊跪拜?還舉國吃素,從此以中華自居

南宋滅亡,日本人為何到海邊跪拜?還舉國吃素,從此以中華自居

在中國史學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語:「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裡的崖山,指的是南宋和元軍在廣東江門崖山的最後一戰,從此南宋滅亡,元朝一統天下。

為此明朝遺民錢謙益在《後秋興之十三》一詩中這樣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而日本人在看到崖山海戰失敗後,痛哭流涕,很多人跑到海邊跪拜,認為中華文明就此蕩然無存,因此他們從錢謙益的詩詞中化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一論點,併流傳至今。

這一點在南宋遺民鄭思肖《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亞序》中也有體現:「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鄭思肖作為宋末元初的歷史人物,說日本人為中華文明的消亡而頓足捶胸不假,但「舉國茹素」這一描寫略顯誇張了一些。

不過不管如何,元朝滅亡了南宋,日本人從此就以中華自居。因為在他們看來「凡是聖人所在的地方,禮儀天道所在之處,皆可以稱之為中國」。言下之意,元朝並非繼承中華的正統,那麼日本這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國家,理應成為中華文明的「接棒者」。

日本人以中華自居的行為,在清朝時期體現的更為明顯。他們在和清廷打交道之時,始終不肯承認清廷是中國的代表。比如在1871年,日本和清廷簽訂協議,協議的名字叫做《中日修好條規》,日方堅持認為,他們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因此不允許清廷在協議的最後簽署「中國」這樣的字眼,清廷之多只能以「大清國」來釐定自己的身份。

不僅如此,在日本國內,由他們所謂儒家學者編撰的一本名叫《華夷變態》一書前文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而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雲海渺茫,不詳其始末。如《剿闖小說》、《中興偉略》、《明季遺聞》等,概記而已。朱氏失鹿,當我正保年中,爾來三十年所,福、漳商船,來往長崎,所傳說有達江府(江戶)者,其中聞於公(將軍),件件讀進之,和解之,吾家無不與之。其草案留在反古堆,恐其亡失,故敘其次第,錄為冊子,號《華夷變態》。頃間吳鄭檄各省,有恢復之舉。其勝敗不可知焉,若夫有為夷變於華之態,則縱異方域,不亦快乎?」

從書籍的序言中不難看出,日本人認為崇禎之後的神州大地,是滿清王朝的統治時期,對於清廷,他們用了一個貶義詞「韃虜」,以顯示出日本人的輕蔑心態,並由此得出「華夷變態」的觀點,既然中國已然沒有了正統的中華文明,那麼理所應當由他們日本人取而代之。

正是日本人的這種看法和認識,對於和清朝的開戰,日本人自稱為「解放者」,不肯承認其侵略行徑,擺出一副「大義凜然、仗義出手」的形象,但實質上,他們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侵略的行徑和本質沒有絲毫的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慕楓歌歌 的精彩文章:

日本的鐵杆支持者是誰?曾三次力挺日本侵佔中國,它不是德國
德國能強大,多虧這個人,若他看到20世紀的德國,會怎麼想?

TAG:慕楓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