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世面的孩子,到底贏在哪兒?
1
米粒媽有一次去上海開教育交流會。會後跟一個教育學教授吃飯,他帶著幾個學生一起來。
一頓飯下來,哪個孩子見過世面,哪個孩子沒見過世面,一目了然。
好幾個孩子,就坐就緊張半天,怕坐錯順序。吃飯就知道悶頭扒飯,旋轉餐桌都不敢轉。不會主動找話題,回話也特別戰戰兢兢。
拜託,我也又不是什麼大領導,就是他們老師的朋友。瞧把他們緊張的。
但其中一個孩子,坐座位主動坐在上菜的位子,每次上菜都幫忙,很自然幫大家盛好湯、倒好茶。
飯間隨口聊去過的地方、最近讀過的書、哪個地方的菜有意思,他總能接住梗,而且很自然而然就延展話題,讓人如沐春風。
這幾個孩子,都是去年剛剛考上來的大一新生。他們頂著一樣的985名校光環,但在高考線背後,他們又有太多的差距。
這差距,是他們過去18年見過的世面。
2
孩子見過最好的世面,是父母的格局
很多人都會感嘆:「寒門再難出貴子。」「真正的教育,拼的都是財力啊!」
回看2018年的高考狀元們,個個不僅學習成績好,家庭條件也不差。
安徽文科狀元鄭辰筱,12歲就一個人去美國旅行,小小年紀就跑遍了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
而實際上,鄭辰筱的父母也不是什麼大富豪。爸爸是基層公務員,媽媽賣服裝。
真正可貴的,是鄭爸鄭媽努力讓女兒見世面。
高二時,鄭辰筱說想出去,一般父母會說:「都快高三了,還出去野,在家好好學習。」
但鄭媽覺得可以,最後想辦法和鄭爸請假陪她去:「我們絕不過多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給孩子留足個人的成長空間。」
四川文科狀元卓汐聰,是德國拜仁隊的鐵杆球迷。
高考前正好是世界盃如火如荼之時,他要看球賽,他爸媽也沒攔著。他要主持校園藝術節,自導自演《趙氏孤兒》舞台劇,他爸媽也支持。
「只要他喜歡,我們都支持。」卓汐聰的爸媽的教育理念一直如此。見世面有時候無需遠方,就在孩子身邊,就在書本之外的天地。
北京理科狀元施沁汝,她從小就像一個十萬個為什麼一樣,對什麼都好奇,而她爸媽每次都是耐心回答,就算不知道,也不會粗暴地打斷,或者胡亂搪塞,而是陪她一起查資料。
孩子見過最好的世面,該是父母的見識和格局。
就像有人說的:「你心態開放,孩子才會敢於嘗試、多才多藝;你志存高遠,孩子自然不甘平庸、積極進取;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才會看得更多、走得更遠,去哪都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
3
見世面,錢不是最重要的
多讓孩子見世面,應該是大多數父母的共識。但有些父母會說:「有錢才能見世面。錢都沒有,讓孩子吃飽讀書就不錯了,還見什麼世面?」
見世面這件事,錢真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想到見世面,首先就想到旅遊。畢竟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
但我見過不少父母,在旅遊這件事可捨得下血本。
一個暑假就砸幾萬塊帶孩子去國外度假。國外去到了也只是去一點網紅地點。下車拍照,上車睡覺,坐遊艇,吃豪華大餐,奢侈品店買買買。
孩子眼見的只是奢華,學到的只是虛榮。
風土人情呢?人文歷史呢?父母懶得做功課,小孩更不會有興趣了解。幾萬塊砸在旅遊上,父母累,小孩累,但收穫呢?不過是換個陌生國家吃喝拉撒。
這件事情上,我一位讀者朋友做得很好。他們夫妻二人帶小孩旅行,每次都看重質量。不是旅行的檔次,而是親子陪伴的質量。
小孩從小長在北京,對南方沒什麼概念。他們暑假就帶小孩去湖北老家。
老家有什麼好玩的?
他們帶著小孩下地幹活,讓他們看看長在地里的水稻、紅薯、花生,長在地里的棉花,長在林間的旋覆花……
陪他放風箏、捉蝴蝶,給他做真正的粗糧飯、農家菜,跟他講自己小時候的玩耍趣事,跟他講爺爺奶奶那一代的故事。
對於城裡長大的小孩,鄉間就是他們稀罕的。慢下來生活,鄉間生活的野趣比浮光掠影的旅行更有意思。
那個暑假,小孩不像以前暑假作文不知道怎麼下手,洋洋洒洒寫了1000字(才小學五年級,老師的要求也就400字),講了許多在鄉間生活的感悟,真的經歷過,他寫起來生動有趣。
見世面,不在於去多貴的地方,最貴的是在於你帶孩子怎麼游,帶給他什麼樣新鮮的感受。
見世面,不在於去多貴的地方,而要帶孩子去見還沒接觸過的東西,拓寬自己的認識邊界。
4
多陪孩子讀書
除了旅遊,讀書也是開拓視野、見世面的絕佳方式。
這一點上,米粒媽就是個受益者。熟悉我的老粉們都知道,我之前寫過,我從3到12歲,都和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
小時候,姥爺有一大書櫃古書,都是繁體豎版的。四大名著,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文言小說……那時候,沒有什麼繪本,都是一個個日日夜夜,昏黃的燈光下,姥爺指著古書給我念的。
念著念著,就能自己讀了。太難的讀不懂,就去讀簡單的文言小說和故事,世說新語、增廣賢文、西廂記、聊齋、螢窗異草、夢溪筆談、老殘遊記之類。九歲時,我就能通讀紅樓夢了。
在姥姥姥爺的不斷鼓勵和影響下,上高中時我就把老師推薦的上百本書單大部分都讀了,劉震雲,老舍,劉心武,嚴歌苓,賈平凹,孫犁,三毛,林語堂,楊絳,路遙,諶容,林達,汪曾祺,霍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中國現當代文學。
那時我英文不太好,於是非典時期,每天早上跟著書和CD學一集《走遍美國》,句句跟讀;每天晚上看兩集《老友記》的CD,輕輕鬆鬆就把英文提高了。
時光荏苒,姥姥姥爺現在已不在世了,但小時候他們帶領我讀過的書、長過的見識,早已滲入到我身體骨髓,成就了現在的我。我至今在心底里感激他們一直都那麼有遠見,提前給我打開閱讀的天窗,讓我在書中暢遊。
作為一個受益者,現在再累我也堅持陪米粒讀書。我堅信,父母的腦洞和閱讀量,孩子看過的書,都是讓孩子見世面的絕佳方式。
5
多帶孩子認識有趣的朋友
我的閨蜜曉芹,她和先生去參加什麼聚會都喜歡帶上女兒。
早先幾年,我們朋友圈都還沒生小孩,就她家女兒一個小孩。我打趣過她:「不稱職父母,不帶女兒去遊樂園,你看我們聚會,她多無聊。」
沒想到小傢伙笑著跟我說:「我不無聊。」還拉著我手,跟我聊了起來。
後來,曉芹私下跟我說:「我以前,也跟你想得一樣。只帶女兒去小孩去的地方,後來發現,她只會跟我們倆、還有小朋友玩,一有其他大人在場,她就羞澀得不行,叫人都不會。」
我說:「真的假的?她現在很活潑呀,誰過來她都很熱情的。」
曉芹說:「多帶她出來還是有改善的,不怕生了。要放以前,每天除了幼兒園,就是家裡。除了老師、小朋友就是我和她爸。她問我什麼是科學家、什麼是編輯、什麼是模特兒,我說某某叔叔就是,某某阿姨就是,她瞪大眼睛說,你說的我都不認識。什麼東西都是電視看的,手機刷的,繪本上有的,她覺得沒意思。這下好了,帶她出來認識你們,她那些十萬個為什麼,可以好好問問你們了。」
能不能回答小朋友的問題,倒在其次,但看她越發落落大方,阿姨我都要露出老母親的笑容。
龍應台曾說過:「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一樣的,強調一百遍為人處世的情商,不如讓他多感受父母是怎麼待人接物、跟朋友相處的。
6
活成孩子的榜樣,父母就是最親切的世面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主角是劉國梁7歲的女兒贏贏。
她在2018年7月21日的世界之星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中獲得8歲組的世界冠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視頻里,贏贏用英文發表了獲獎感言:「我要感謝我的爸爸,他一直都是我的榜樣,他在1996年就獲得了世界冠軍,我有個夢想,總有一天我要超越他。今天我想告訴他,我才7歲就得了世界冠軍!我做到了!」
贏贏3歲開始打球,6歲開始參加全國比賽,不僅球打得好,而且生活上比同齡孩子更加獨立。
你也許要說,出生起點就比別人高,有一個世界冠軍老爸幫著鋪路,想不成功更難。但平心而論,劉國梁再厲害,能替贏贏上場比賽嗎?
劉國梁給贏贏最寶貴的,是活成冠軍。
贏贏從小就崇拜爸爸像崇拜英雄,同時又堅信自己可以像爸爸一樣成為英雄:「為什麼大家都說我是劉國梁的女兒呢?我想有一天,讓他們說,你是贏贏的爸爸!」
劉國梁曾在微博中跟贏贏約定:「我在里約奧運,你在美國集訓,在追尋大滿貫的路上,我們一起努力!」
父母為理想奮不顧身,孩子心中自然而然就有了傳承的力量。所謂言傳身教,就是如此。活成孩子的榜樣,這樣的父母就是孩子見過最親切、最持久的世面。
7
一個見過世面的人,長什麼樣?
知乎有個高贊答案:「一個見過大世面的人,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他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為人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只能陪他一陣子。但求在他還小時,竭盡全力帶他去見天地廣闊,看豐富書籍,交有趣朋友,讓他在豐富的經歷中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方式,找到他自己。


※揭秘美國各州教育水平——最好和最差之間隔了幾個哈佛?
※孩子為什麼總愛和家長頂嘴?這些孩子說出了真相!
TAG:藤博士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