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古風音樂,讓中國「新新人類」著迷

古風音樂,讓中國「新新人類」著迷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過去,中國人追隨西方時尚,但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在著裝上將視線投向中國古代。」近日,法新社發表題為《從「角色扮演」到「民族大業」,中國為何向傳統服裝敞開大門》的文章,對當下中國年輕人「身著由刺繡圖案裝飾的古代飄逸長袍」現象予以關注。報道稱,今年4月,中國共青團中央舉辦了為期兩天的「中國華服日」,活動直播吸引了約2000萬觀眾。事實上,中國年輕人對古風的著迷不僅體現在「漢服熱」上。根據李清照名篇《如夢令》改編的歌曲《知否知否》、為白居易原詩譜曲的《琵琶行》、根據中國傳統文化意象創作的《清明上河圖》等「古風音樂」,近年來在各音樂榜單及短視頻平台上長期佔據熱門位置。

與當年的《青花瓷》《東風破》為代表的「中國風」音樂作品不同,當下的「古風音樂」熱主要受眾為95後甚至00後。在移動互聯網的加持下,一個個基於「同好」而聚集的圈子逐步產生。有分析認為,一個由中國「新新人類」組成的「古風亞文化圈」已然形成。

「90後」銀臨是當下國內最知名的古風音樂人之一,她的代表作《錦鯉抄》《牽絲戲》《不老夢》等入選了今年由共青團中央頒布的「青年人最喜愛的國風音樂」榜單。「當下的古風熱、漢服熱,是我們這代年輕人文化自信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銀臨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20多年前,大家聽的都是流行音樂,沒有太多自己選擇的權利,而當下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泛了,「當我們有選擇權時,為什麼會選擇古風?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就像當年我們喜歡武俠,喜歡遊戲《仙劍奇俠傳》,喜歡古裝電視劇,原因都一樣:年輕人開始認識到,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這麼優秀,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關注經典。」

2015年,一場名為「結繩記「的古風主題音樂會就在人民大會堂中上演,這場以「結繩記事」為線索,主要講述國家大義、對人生的思考等內容的音樂會吸引了6000名觀眾,其中大多數是學生。「這確實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上升的一個標誌,我們的國民心智在不斷成熟。」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後發現代國家普遍呈現出激進的反傳統特徵,其主要表現就是「崇洋媚外」。但今天,這種文化自卑的國民心態已恍如隔世。「新一代年輕人尤其零零後的身份焦慮感已經得到極大釋放,他們普遍認為,我就是我,我和歐美國家的人不一樣,我唱古風音樂,就是要比唱歐美的搖滾、b-box來得更親近,更有范兒!」

什麼叫「古風音樂」?「可能有人覺得,使用二胡、古箏、笛子等傳統樂器,創作文言文之類的歌詞,把喜歡的文人典故、歷史故事放在裡面,或者寫出一個『宮商角徵羽』的古典音樂調式就叫古風了。」在銀臨看來,上述特點都不能代表古風的所有特質,「古風是難以概括的。我認為的古風在於它的精髓,只要是抱著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表達主題這一目的去創作的作品,就叫古風。」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如果真的按照古代尺度來要求,當下很多作品都不一定符合要求。「這些年輕人的創作或表現形式能營造出一個和唐詩宋詞對接的氛圍,這就夠了。」

儘管風潮正盛,但圍繞古風音樂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質量參差不齊、內容脫離歷史語境、無病呻吟、堆砌辭藻都是貼在古風音樂頭上的負面標籤。去年年底,更有高校教師對某首古風音樂歌詞提出嚴厲批評,引發歌曲粉絲的強烈反彈。「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者提出的要求和批評,也是為了作品的提高。」張頤武表示,儘管我們沒有必要要求古風作品寫得像古人一樣,但要想讓聽眾感受到中文的美和意蘊,還是要有起碼的格律上及表達上的要求,而不是裝腔作勢、扭捏狀態。「上述批評對古風音樂是非常好的。堆砌辭藻、言之無物等問題客觀存在,如何真正把優秀的作品帶到觀眾面前,是所有在做古風音樂的人都應該關注的問題。」銀臨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深夜發推:所有人都希望庇護城市消失,網友:快睡覺!
特朗普:美墨已達成協議,加征關稅計劃「無限期暫停」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