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6600多寧化籍紅軍戰士去長征,只有58人倖存……

6600多寧化籍紅軍戰士去長征,只有58人倖存……

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危瑤

寧化、清流、歸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如夢令·元旦》,這是毛澤東1930年途經寧化時寫下的詞作。

在中國地圖上,你也許要放大很多倍才能在福建省西部的某個不起眼的小角落裡找到寧化。

寧化有多遠?記者從北京出發,搭乘最早7:20的航班飛越大半個中國到達福州長樂機場,再換乘一個多小時的機場大巴趕到高鐵站,坐兩個多小時的高鐵到達永安南,再驅車一個半小時翻山越嶺,抵達寧化,已是日暮時分。

美國作家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寫道:「從福建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陝西北部道路的盡頭為止,其間迂迴曲折、進進退退,因此有好些長征戰士肯定走過的路程有那麼長,甚至比這更長。」這個「福建最遠的地方」,說的就是寧化。

記者們冒雨探訪紅軍遺迹

寧化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四個出發地之一。1934年10月,駐守在寧化的紅三軍團第四師和軍團醫院、中央直屬炮兵營和少共國際師、紅九軍團後方機關等共一萬四千多人,從寧化的鳳凰山、曹坊出發,開始戰略轉移,踏上了艱苦卓絕的漫漫遠征。

寧化縣鳳山村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

「送郎當紅軍,妹妹吩咐你。前方打勝仗,轉來把家回……」幾場大雨過後,坐落在武夷山東麓的「客家祖地」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滿目蔥鬱、空氣清新。一首客家山歌《送郎當紅軍》,把人帶回到了85年前那個烽火燎原的紅色年代。唱歌的這位,是石壁鎮文化站站長張漢江。他說,他就是聽著「石壁嬸婆」唱著這樣的山歌長大的。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宿營舊址

「石壁嬸婆」早已過世,她的真實姓名也無人知曉。村裡年長的人都記得,當年幾乎每天都能看見她穿著客家的大襟衫、梳著長髻子、穿著繡花鞋,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村口的小路上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還唱著客家山歌。

「『石壁嬸婆』把自己的丈夫送去當紅軍,紅軍長征以後,丈夫沒回來,她思念丈夫過度,另外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摧殘,精神失常了,但是她知道,紅軍回來了,我去接紅軍,『接紅軍』的時候,打扮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還唱著剛剛我給你唱的那幾首紅歌。」張漢江告訴記者,現在村子裡還會唱那些歌的,幾乎都是從「石壁嬸婆」那裡學來的。

寧化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辦公室主任劉建軍介紹石碧村的情況

1930年,寧化縣禾口鄉石壁村積極響應中央關於「猛烈擴大紅軍」的號召,全村118戶共780人,參加紅軍的就有96戶共136人,「石壁嬸婆」的丈夫就是其中一位。一首《禾口淮土比參軍》,反映的就是當地踴躍參軍的火熱場面:「當兵要去當紅軍,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參軍一千人,淮土一千多兩人……」

央廣記者危瑤(左一)採訪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原館長陳端

記者在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看到這樣一組數字:當年全縣有3.6萬戶13萬人口,其中男性 6.65 萬人,青壯年2.16 萬人,先後參加紅軍的有13777人。平均不到3戶就有1戶是軍屬,每10人中就有1人參加紅軍,青壯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是紅軍,加上地方赤衛隊員,青壯年幾乎全部上了前線。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50萬重兵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紅軍損失慘重,根據地不斷縮小。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的失利,主力紅軍被迫壓縮在寧化、長汀、石城、瑞金、於都這一狹長的地帶,其中,退守到寧化的主力紅軍有1.4萬人,佔中央紅軍總人數的16%。

1934年10月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一天之內向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連發三封密電,命令將防務立即移交地方紅軍和游擊隊,分兩路向江西於都方向集結。上曹村村民曹祥增的父親曹發伙曾在寧化縣曹坊區蘇維埃政府擔任文書,在紅軍開始戰略轉移之後,堅持帶領地方武裝開展游擊戰爭。

曹祥增說:「我父親跟我說過,紅軍出髮長征之前,跟後方人員交代,你們好好工作,我們一定還會回來的。後方人員一直有個信念,就是紅軍一定會回來,所以堅持鬥爭到底。」

紅軍出發去長征之後,國民黨捲土重來,對寧化人民參加革命進行了殘酷報復。寧化縣被燒毀房屋近1.6 萬間,被滅絕的家庭有 5500 多戶,被殺害的群眾近3300 人,被抓走的有 2300 多人,下落不明的有3300 多人;土地荒蕪近 3.5 萬畝,餓死者達 2.3 萬多人。全縣人口從紅軍長征前的13萬,驟降到3萬。「石壁嬸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受到非人的摧殘,精神失常。

游擊隊員曹發伙的回憶錄

曹發伙晚年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書寫回憶錄,他留下的回憶錄用五個麻袋都裝不下,但卻對紅軍出髮長征前夕的場景隻字未提。也許當時他還沒有意識到,中國革命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他也不會想到,紅軍這一走,就踏上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頭,碰到阿哥的腳指頭,疼在老妹的心裡頭……」採訪中,這首《紅軍阿哥你慢慢走》,一直在寧化縣鳳山村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回放。「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當年,跟隨主力紅軍參加長征的寧化兒女一共有6600多人,絕大部分都犧牲在了湘江戰役中。

湘江一役,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經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那是長征途中最慘烈的一仗,也是寧化人心中永遠的痛。原紅34師100團團長韓偉是湘江戰役中的倖存者之一。他的兒子韓京京說,父親晚年曾多次囑咐,去世後要將骨灰送到閩西安葬,以告慰那些烈士的家鄉父老。

韓京京說,父親骨灰安放的那一天,下著小雨,他一到革命公墓的門口就愣住了,好多老同志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的消息,自發趕來冒雨送父親最後一程。他說:「當時我的眼淚就全都下來了。犧牲的那多人,那他們都在哪裡?」

紅軍到達陝北後,6600多位寧化籍紅軍戰士倖存的僅有58人,絕大部分都像「石壁嬸婆」的丈夫那樣,一去不返,音訊全無。也許是血染湘江,也許是陷落在某一片沼澤地,也許是埋骨皚皚雪山,沒有人知道。

雨過天晴的寧化縣城

寧化是世界聞名的「客家祖地」,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客家人來這裡尋根祭祖,然而從這裡走出去的紅軍戰士,卻大部分都落魄他鄉,成了無名英雄。

正是這些無名英雄,點燃了革命的火種,照亮了紅色政權前進的路。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軍考進行時:7名「過來人」告訴你通關秘訣
北約海軍軍演在波羅的海舉行 專家:威脅俄縱深腹地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