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臨陣對敵幾乎每戰必敗,為何湘軍將士對他卻是死心塌地?

曾國藩臨陣對敵幾乎每戰必敗,為何湘軍將士對他卻是死心塌地?

「鄙人乃教練之材,非戰陣之材也」,「行軍本非吾所長,並貴奇而余太平,兵貴詐而余太直」,「未嘗自以為知兵,其所自負獨在教練。」

上面的這些話出自曾國藩,看來他還是頗有自知之明的。確如他所言,曾國藩作為湘軍最高統帥,率領湘軍打仗並非他強項,曾國藩也不是一位出色的將軍。從湘軍的征戰史中可以看出,但凡是曾國藩親自指揮的戰役,幾乎是每戰必敗。

那麼曾國藩的成功之處在於哪裡呢?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獨在教練」,他依仗的便是空前成功、獨一無二的治理湘軍的理念,使得他能夠在嚴峻的歷史環境下,帶領出一支可以擊敗太平軍,使得綠營兵無法可比的名揚歷史的湘軍。曾國藩的治軍理念,經過提煉,大致有十個方面:

一,對國家的忠誠

對朝廷忠誠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信念,曾國藩始終不移。湘軍起兵之初如此,征戰過程中一度被打壓未獲重用也是如此,攻克南京功成名就仍然如此。只有絕對忠於朝廷才能帶領出一支為朝廷可以信賴使用的軍隊。

中國封建時代,立國的精神是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維持社會運轉的基石,也是士大夫的信念。但是曾國藩面臨的時代,正是李鴻章後來所說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要應對這一變局,就必須作出改變。

曾國藩正是那個時代作出改變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從傳統三綱逐漸過渡到追求國家的富強。再往後,為了追求國家的富強,可以放棄三綱甚至君主專制而追求君主立憲。這是儒家和中國知識分子極為深刻的變化,這也是從曾國藩和他那一代士大夫開始的。

二,以制度建軍

湘軍採用募兵制,這與世襲兵有著天壤之別。募兵制較高的待遇可以招募到質量更高的士兵。曾國藩作為理學家注重思想教育。湘軍成軍後就在軍中規定了各項嚴格制度與軍紀,如愛民歌,尤其強調將領對命令的絕對執行,所有將領必須遵守,如有違背,即是親信也要被參。

三,兵隨將轉,兵歸將有

湘軍中像「吉字營」、「霆軍」、彭玉麟水師等,都是「根生干、干生枝、枝生葉,一氣形成並共通」。只要打勝仗,這支軍隊就可以人人受到獎賞,反之該軍隊一敗再敗,則該部就會被解散。所以,士兵必須努力作戰以保護長官並求勝,跟著長官、保護長官求勝就是一切。

四,將忠孝仁義移植軍中

忠孝仁義是程朱理學最講究的個人修養,忠孝就是為將者要以國家為重,敬軍隊如父母。仁義就是要求全軍要有共同的信仰,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湯同行、蹈火同往。這種共同的價值觀,讓湘軍將領們形成了相互包容和理解,相互支持和信任的精神核心。

五,文人領兵

為了使軍隊真正懂得「忠義血性」,曾國藩以講價值、講文化、講道理來教育全軍,領軍將領首先就要貫徹這一理念。因此曾國藩開啟了文人治兵之道,不但他自己是文人,且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羅澤南、李續賓、彭玉麟等人都是文人。

文人領兵就能理解曾國藩的理念才能身體力行,保證了湘軍具有綠營兵無可比擬的戰鬥力。這完全打破了朝廷原來的做法,即平時以文人督撫管兵,用兵打仗時則派武將領兵。湘軍的成功表明,文人不但能治兵,也能領兵作戰。

六,堅決貫徹程朱理學實事求是的原則

曾國藩特別注意這個原則,沒有把握的事情大多不冒險,往往針對時局的實際情況採取實事求是的戰略決策。他尤其認識到,與太平軍作戰不完全是一個軍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打贏「道德價值之爭」,也就是說若不能從意識形態上反擊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則激烈三軍並徹底剿滅太平軍是不可能的。

七,用人格魅力感化將士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已經不是道德的盛世了,爭功諉過、投機取巧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風氣。但曾國藩就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從影響周邊的人開始,一步步地轉移了這種習氣。這就是他能夠吸引一大批人為他所用,並最終成就自己事業的根本原因。他曾說過一句話「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很好地詮釋了他的人格魅力。

八,以利益激烈三軍

理念的東西虛無縹緲,需要和物資鼓勵結合起來才有更大的功效。在利益上,曾國藩在錢、權、名三個方面都充分發揮了對將士的激勵作用。在個人發展方面,在傳統的科舉考試晉陞制度之外,曾國藩打開了另一條晉陞之路。只要是能打勝仗,就能得到快速晉陞,讓他們得到功名。

九,名聲與人共享

曾國藩在寫給鮑超的信中說:「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之。」凡是涉及利益,曾國藩一定注意與人共享,因此他經常為下屬請功並親自舉薦,從而在仕途上為他們鋪平了晉陞之路,這也是湘軍將領死心塌地跟隨曾國藩,從不變心的重要原因。

十,屢戰屢敗,信心不移

曾國藩與太平軍纏鬥了十年,在具體戰役中曾國藩經常遭到挫敗,如靖港之敗、湖口之敗、三河之敗,曾國藩從不因失敗而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相反,卻是屢敗屢戰,挺過一切困難,最終取得勝利,統帥的頑強因此造就了一支無往不前的軍隊。

「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一面是信奉儒家理學並且是身體力行的文士,一面是指揮幾十萬大軍平定江山的統帥。就是這位兼聖賢與統帥的曾國藩,開啟了近代中國一種全新的成軍、領軍與治軍的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兩宮太后在政治上沒有矛盾,為何慈安之死慈禧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此人被譽為「湘軍之母」,連曾國藩也公開承認,沒有他便沒有湘軍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