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朝中央政府是如何解決藩王的?從武力到法律,用了四代的時間!

漢朝中央政府是如何解決藩王的?從武力到法律,用了四代的時間!

自從漢朝建立,封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漢朝皇帝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朝皇帝可謂絞盡腦汁,從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平定同姓諸侯王,再到對分封制的制度修正,即推恩令的頒布,諸侯王問題才徹底解決,漢朝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政權。

第一次「削藩」:漢高祖滅異姓

漢朝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共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些異姓諸侯王手握重兵,封國跨州連郡,佔據了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大部分的疆域,對中央集權是很大的威脅。

劉邦能夠容忍這種威脅嗎?雖然他不排斥分封制,也認為其拱衛作用很有效,可問題是這些異姓諸侯王會拱衛劉家的江山嗎?他們好像連劉邦的話都不聽啊,如果哪天劉邦駕崩了,仁弱的劉盈能夠駕馭住這些人嗎?

一連串的問題表達了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不信任,其實異姓諸侯王也不信任他,在這種互相猜忌的氛圍下,造反成了史書上這幾年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前202年,趙王張耳和長沙王吳芮去世,都是兒子繼任為王。同年燕王臧荼造反,劉邦親自討平,封發小盧綰為燕王,充分顯現出劉邦分封親信拱衛中央的態度。

前201年,韓王信勾結匈奴造反,被劉邦擊破,逃入匈奴。同年,有人告發楚王韓信企圖謀反,劉邦偽游雲夢,扣押韓信,貶其為淮陰侯,並拘禁在洛陽。

前200年,劉邦途經趙國時辱罵新任趙王張敖(張耳之子、劉邦女婿),激怒了趙國國相貫高,貫高打算謀殺劉邦。次年事情泄露後,張敖被免去王位,貶爵宣平侯。

前197年代相陳豨反叛,韓信因聯合陳豨反叛罪名被處死;梁王彭越因徵兵不力被劉邦責備,不久被告發謀反,呂后將彭越誘至長安,夷其三族。

前196年,燕王盧綰被告發造反,劉邦親征,盧綰逃入匈奴。

到最後,只有最弱的長沙王保留了下來,因為漢朝沒空經營南方,需要長沙國作為跟南越國的緩衝,加上長沙王很會做人,劉邦才沒動他。

經過這一番清洗,劉邦對異姓諸侯王是徹底不信任了,連發小都能反,還有誰不能反?恐怕只有我們劉家人了吧,於是劉邦與群臣訂立白馬之盟(非劉不王),大封同姓諸侯王,實行郡國並行制。

第二次「削藩」:漢文帝分大國

儘管同姓諸侯王領地比之前的異姓諸侯王要小,可也有足夠實力,能夠對中央造成威脅,劉邦認為都是劉家人,都會聽自己的,可他的兒子漢文帝就體會到了劉家人不聽自己的是何感受。

漢文帝並不是劉邦的繼承人,正宗繼承人是漢惠帝,漢文帝原本被劉邦分封為代王,鎮守代地。

漢惠帝仁弱,大權都在母親呂后手中,而且呂后比漢惠帝活得還長,呂后去世的時候,漢惠帝都去世好幾年了,在位的是他的兒子後少帝(前少帝被呂后廢了)。

呂后死了,可呂氏集團還掌握大權,早已不滿的功臣集團和宗室集團自然不會無動於衷,陳平、周勃等聯手幹掉了呂氏,並排除了咄咄逼人的齊王劉襄,迎立代王劉恆,即漢文帝。

文帝是藩王入繼,在都城沒有根基,很容易被功臣控制吧?偏偏文帝很快就掌握了中央大權,並跟自己的本家開始了地方權力的爭奪。

在呂后執政時期,白馬之盟淪為廢紙,呂氏家族多人封王,而他們的封地,自然是從劉家人手中搶來的,文帝首先恢復了這部分封地,還做得更有「情誼」。

比如趙幽王劉友是劉邦第六子,被呂后逼迫自殺,其子劉遂和劉辟強都成了平民。文帝繼位第一年就重建趙國,立劉遂繼任趙王,次年又封劉辟強為河間王,封地就是從趙國分出來的河間郡。

乍一看,漢文帝這措施跟推恩令一樣,都是把諸侯王的土地分給眾多兒子,但事實並非如此,漢文帝的措施沒有形成制度,是他自己找准機會以情服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才沒被人指責,既分化了趙國,也得了重視親情的美名。

類似情況的還有齊國和淮南國。

齊國是文帝大哥劉肥的封國,足有七十個城,是當時最大的封地,但在呂后執政時期被奪走三個郡,文帝即位後當然是換回去了,齊國又變成最大的封國了。

第二任齊王劉襄短壽,文帝繼位次年就病死了,王位由其獨子劉則即位,可劉則在位14年無後去世,按無子國除的規矩齊國應該取消,收歸漢朝中央,可這樣一來,齊國王室的旁支子孫勢必反對,文帝再一次講親情,把齊國一分為七,大哥劉肥在世的七位兒子全部分封為王,把侄子們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淮南國是文帝弟弟劉長的封地,劉長是呂后養子,封地自然不會差。劉長為人囂張,文帝採取縱容捧殺策略,以造反之名廢除其王爵,劉長自殺。劉長一死,文帝被卷進了輿論中心,甚至有民謠直接隱射他殺害弟弟。

在這種情況下,文帝順著分割齊國的風,把淮南國分給了劉長的三個兒子,文帝名聲回來了,淮南國也被削弱。

這種策略有很大的限制,因為文帝分的都是兄弟的國家,還是在兄弟死後分的,相當於以伯父(叔父)的身份主持遺產分割,但對於親戚關係相對已經疏遠的楚國、吳國而言,這種方法用不上,文帝只能先對親人動刀子,在不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削弱諸侯。

第三次削藩:漢景帝平吳楚

文帝分國措施所需條件太多,周期太長,對於那些長壽諸侯王簡直無效,比如吳王劉濞,作為劉邦的侄子,他一直在封地吳國當土皇帝,尤其是兒子被文帝太子(即日後的景帝)打死後,他連朝見皇帝都不去了,文帝也一直沒有怪罪他。

脾氣暴躁的漢景帝沒有父親的隱忍與長遠目光,他直接採取了老師晁錯的「削藩策」,強行從諸侯王中奪取土地,當然,借口是有的,這些諸侯王囂張慣了,違反亂紀的事情一大堆,一抓就是一個借口。

景帝如此強硬的措施,激起了諸侯王們的憤慨,被削地的諸侯王們反了,吳楚七國之亂正式爆發。諸侯王們不敢直接針對皇帝,就拿晁錯當靶子,提出「清君側」的口號。

雖然經過文帝的積累和鞏固,漢朝中央的權力大了很多,可吳楚等國加起來也有點嚇人,景帝一時間沒了主意,真就把老師殺了,發現沒用後才堅持平叛。

景帝最終平定了「七國之亂」,這場內戰其實已經給諸侯王敲響了警鐘,因為勝利的舉動絲毫沒跟他們客氣,該廢除的諸侯國廢除,該削地的諸侯國削地,誰敢不服就咔嚓!

在絕對的武力壓制下,漢朝中央對個諸侯國的優勢變大了,但漢朝仍然缺少一個比較上檯面的理由來削掉諸侯,強行削藩太影響名聲了啊。

第四次削藩:漢武帝推恩令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其核心只有一個,把原本嫡長子繼承諸侯全部封地的制度變為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兒子繼承侯爵,封地全都從原本封地分,這麼一代代下去,封國越來越小,諸侯王就別想跟中央抗衡了。

為什麼諸侯王不反抗?

一方面,諸侯王有來自於兒子們的壓力,對於推恩令,嫡長子肯定是不滿的,可其他兒子們樂意的很,原本他們什麼都沒有,現在能夠封到土地了,別提多高興了,諸侯王要是想反抗,估計得提防提防兒子們。

另一方面,諸侯王不敢,七國之亂的教訓就擺在那裡,血淋淋的,況且朝廷又不是要奪你的封地,只是封給你其他兒子而已,諸侯王造反的理由也不是那麼足,如果不是存心造反的人,為何會擔心自己的封國分給兒子們呢?

僅僅是分化封國還不夠,中央得把那些土地收回來啊,怎麼收呢?不是有條無子國除的規矩嗎?可怎麼保證諸侯王無子還早死呢?無非是在諸侯王未生育前找借口弄死他!這個任務,自然而然落到了主父偃頭上。

作為武帝的大砍刀,主父偃先後砍死了燕王和齊王,要砍趙王的時候,被趙王先下手為強告發貪污,武帝順水推舟,處死了主父偃,關懷宗室的皇帝形象就出來了。

主父偃死後,武帝仍然在琢磨怎麼收掉諸侯王,最後搞出了《酌金律》,用來考察諸侯對皇室的忠誠度。

怎麼考察?所謂酌是一種醇酒;金,是祭宗廟時諸侯所獻的貢金,都是祭祀用的東西,皇室派人檢驗諸侯所獻酌金質量,如果不合標準,那就是對皇帝不忠、對祖宗不敬,奪爵!

在這種操作性非常強的法律實施後,武帝一面推恩封國,一面酌金除國,諸侯國的土地一批一批地成為中央屬地,再不成為中央威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皇帝一定有本紀嗎?新朝王莽和前涼張氏告訴你:想得美!
劉備跟漢獻帝是什麼關係?還真不是叔侄!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