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新突破」的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她的團隊不僅提出了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治療方案,還在「青蒿素 紅斑狼瘡治療」等方面取得進展,相關中醫藥科研論著更有望納入《牛津醫學教科書》。

一時間,人人振奮,大家紛紛盛讚:這才是中國的脊樑!

這並非是屠呦呦帶給我們的初次驚喜,早在2015年,屠呦呦便憑藉著「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物療法」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也是首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一戶普通家庭,她的父親依照「女詩經、男楚辭」的傳統,為她取名:呦呦。

取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那時的他們都不會知道,若干年後,這個小女孩會與青蒿結緣一生。

1946年,屠呦呦16歲,正是青春年華的她,卻感染了一種叫肺結核的疾病。這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在當時的醫療水平下,這種病被視為「終極殺手」。一旦得上,想活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儘管當時時局緊張,家境艱難,屠呦呦的父母對她始終不曾放棄。在兩年多悉心的中藥治療後,加上屠呦呦堅韌的求生意志,她的病情奇蹟般的好轉了。

在死亡的鬼門關口,中藥給了屠呦呦以生機;而許多年後,屠呦呦又以對青蒿素的潛心研究,帶給了無數人生的希望。

在屠呦呦這裡,生命得到了最美好的延續,那呦呦的鹿鳴,聲聲吟唱著生的光輝。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一場大病,讓屠呦呦從此確立了對醫藥的濃厚興趣。整個中學時代,她默默地、執著地成長著,等待著開花結果的那天。

1951年夏天,新中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亟需新鮮血液的充實。在當時,擺在高中畢業生面前的熱門專業,文有經管,理有電機,但屠呦呦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選擇了藥學。

那一年,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為了藥學系的一員。大四那年,屠呦呦選擇了生藥學專業,也就是對各種天然藥物進行分類、辨認等研究的專業。對生性沉靜、不喜喧囂的屠呦呦來說,這裡的一切都讓她感到無限樂趣。

那實驗室里各式各樣的器材,那顯微鏡下活躍著的細胞,那培養皿中蹣跚前行的微生物......世俗的世界之外,這是另一個別樣的、豐盈的、充滿生命力的世界。

而她,被這個世界深深吸引,並將以她的不懈鑽研,成為這一領域最傑出的弄潮兒。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向醫而行,矢志尋蒿

1956年,血吸蟲病在全國各地爆發。當時已被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和她的老師一起對半邊蓮進行了詳盡的生藥學研究。之後又一鼓作氣完成了中藥銀柴胡的生藥學研究,並憑藉這兩項發明,在當時的藥學界激起了一場波瀾。

那年,她僅有26歲,卻已在中醫藥研究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不將視線禁錮於小小的實驗室內,屠呦呦常深入藥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藥鑒別和炮製技術。

那歷經千百年歷練而流傳下來的中醫藥經驗,就如甘甜雨露般,滋養著拚命汲取養分的屠呦呦。

也正因如此,在1969年神秘的「523」項目中,屠呦呦臨危受命,開始書寫足以震驚全世界的青蒿素抗瘧史。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瘧疾,主要經由蚊蟲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的血液傳播,是一種長期威脅人類健康乃至生命的流行病。

這種疾病流行時間之久遠、殺傷力之巨大足以讓人咂舌。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瘧疾就已開始流行。此後,無論中外,都有許多關於瘧疾的故事。這種傳染病一旦出現,便死傷無數。

在西雙版納,甚至有這樣一個有關瘧疾的民謠:「十人到勐臘,九人難回家;要到車佛南,買好棺材板;要到菩薩壩,先把老婆嫁。」

20世紀60年代,在越南戰場,一場大面積的瘧疾爆發,借著戰爭的溫床日益發酵。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越南向中國發出求助。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下,一場對抗瘧疾的「523」項目開始轟轟烈烈地展開。

那時,39歲的屠呦呦憑著紮實的中西醫知識和出眾的科研能力成為抗瘧課題組組長。但其實,最初整個課題組只有她一個人。

簡陋的設備、匱乏的資源、稀缺的人手,擺在屠呦呦面前的,是一個堪比攀登珠峰的艱難挑戰。

整整兩個月的時間裡,屠呦呦收集整理歷代書籍和本草,翻遍了前人篩選過的大量有記載和臨床實踐的單味葯、復方,請教了建院時從全國各地聘請來的著名老大夫......所謂夙興夜寐,所謂不知疲倦。

最終,她不僅彙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內服和外用藥2000多個,更整理出了以640多個方葯為主要內容的《抗瘧單驗方集》。

在這本彙集了屠呦呦無數心血的小冊子中,青蒿已是隨處可見。它見證著屠呦呦一次次的尋覓,和每一次尋覓失敗後的從頭再來。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蒿草青青,報之春暉

隨著對青蒿研究的深入,屠呦呦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瓶頸期。一天,她在查閱東晉葛洪所著的中醫方劑著作《肘後備急方》時,一句記載突然出現在她的視線中,如一股勁風,驅散了所有的陰霾。

上面寫著:「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屠呦呦想到,之前青蒿抗瘧療效不突出的根本原因,或許就出在溫度上。古人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就在於他們採用「絞汁」的方法,恰巧避過了高溫因素。

想到這裡,屠呦呦立刻率領團隊,重新設計了青蒿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案。在無數個日夜的實驗中,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和課題組同事終於得到了期盼已久的結果: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毒副作用低,抗瘧藥效顯著。

儘管這只是階段性的勝利,然而對屠呦呦來說,那正是徹底攻克瘧疾難關前的慷慨號角聲聲。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又是一個無眠的深夜,在同事們激烈的爭論之中,屠呦呦用堅定的語氣緩緩說道:「我認為,不能放棄青蒿。一定要保證藥物對人無害,但也不能僅僅因此就否定青蒿的價值。來組織試服吧。......由我帶頭,有人報名嗎?」

那是在一次狗瘧用藥實驗中,有一隻狗出現了毒性反應,一些人開始懷疑青蒿的作用。屠呦呦卻懷著對自己研究藥物充分的信任,決定親自試藥。

她沒有想過萬一藥物真的有毒她會怎樣,她無瑕去想。當時她的身體並不好,兩個女兒也十分年幼,可為了這項關乎許多人生命的項目,她已奮不顧身。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評價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做這樣的工作一定極其艱難,科學家用自己來做實驗,這是一種獻身精神。

是啊,這是何等的獻身精神!昔日,有神農氏嘗百草、日中七十毒的故事,可那畢竟只是傳說,屠呦呦才是鮮活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人,她離我們那樣近,卻愈加顯出她身影的偉岸。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生命是那樣美好的一種東西,可有一些人卻願意為了別人,捨棄自己的生命。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屠呦呦也是在為著自己的理想吧!

自抗瘧藥物青蒿素問世40多年來,數百萬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如今,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研究上新的突破,無疑會讓更多人從中受益,瘧疾真正被消滅的那一天,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中國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那一個個如屠呦呦般甘於沉寂、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們,他們用不懈探索、刻苦鑽研、無私奉獻的姿態,支撐起了中國脊樑!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參考文獻:

《呦呦尋蒿記》,《呦呦尋蒿記》編寫組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本文由「詩詞中國」(shicizg)編輯

圖文授權轉自「詩詞世界」

作者葉寒

如有爭議,請聯繫刪除

轉載請完整註明出處

每天5分鐘,把日子過成詩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她讓我們懂得何為中國脊樑

今天看小詩妹了嗎?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必須

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中國 的精彩文章:

30歲前一定要讀的12首詩,一生最快而又最慢的美妙時光
這份大禮,送給每一位擁有童心的人~丨詩詞中國學院

TAG:詩詞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