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我是個經不起批評的人,如果你們批評我……我就去植髮。」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熱播時,知名演員楊冪在微博上的一句自黑,令很多網友印象深刻。出生於1986年的楊冪或許不知道,她調侃的可能正是一代人的「隱痛」。近年來,隨著脫髮人群增加以及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包括植髮在內的毛髮市場,正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而在這股熱潮背後,隨之而來的市場亂象也在引發關注。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誰在植髮:90後成為主力

「歲月都去哪裡了?」廣州醫生蘇烈(化名)在朋友圈曬出8年前後的照片對比。照片里,他從一個髮際線岌岌可危的中年大叔,「逆生長」成了頭髮濃密的形象。植髮正是他抵擋歲月的「奧秘」。

「第一批90後開始脫髮」並不是玩笑。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年男性中平均每4人就有1名脫髮者,其中以20-40歲男性為主,30歲左右的脫髮人群比例越來越大。中國青年網今年5月發布的一份針對600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超5成大學生有脫髮困擾,近8成學生認為脫髮影響學習生活。而今年1月,阿里健康聯合阿里數據發布的《春節健康消費報告》顯示,在年前購買植髮醫療服務的90後,佔比達到57.4%。

掐指算來,90後也開始步入「而立之年」,「禿如其來」的煩惱催生出龐大的植髮市場。根據市場調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發布的《全球植髮市場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植髮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複合增速將達到24%。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我們去年一年做了35000台植髮手術,這一數字在2017年是16000多台。」在全國開有34家分店的雍禾植髮總裁張玉告訴記者。2013年,雍禾植髮手術量還只有1000多台,短短五年間,市場迎來快速增長,「幾乎每年的手術量都在翻番。」

在張玉看來,植髮市場的井噴,脫髮年輕化只是原因之一。伴隨消費升級、職場競爭和大眾美容意識覺醒,植髮這門「頭等生意」前景可觀。「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對美和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植髮也從功能性轉向美容性。」他舉例說,以前植髮的客戶90%以上都是男性,以28-33歲男性為主,但現在女性客戶正在快速增長。「去年女性客戶比例達到30%,包括修飾髮際線、定做美人尖等等,這在以前不敢想像。」除此之外,老齡客戶的需求也不容忽視。「我們年齡最大的植髮客戶已經70多歲。」

資本入局:快速發育的植髮市場

今年3月,著名球星C羅以2500萬歐元巨資入股葡萄牙一家大型連鎖植髮機構,並在西班牙馬德里開出旗艦店,引發一波關注。據外媒報道,每次植髮的費用在3000-6000歐元之間。球迷不得不感嘆C羅的投資眼光,同時也紛紛調侃他要感謝昔日曼聯隊友魯尼帶來的「靈感」——這位1985年出生的英格蘭球星,早在20多歲就因為禿髮引起關注,從2011年開始更是數次花高價植髮成為頭條話題。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敏銳的資本確實嗅到了植髮市場的商機。媒體報道,2017年和2018年,雍禾植髮和碧蓮盛兩家機構分別獲得3億元和5億元的融資,助推植髮這項「頭上生意」掀起熱潮。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人脫髮,約有2億人群受脫髮問題困擾。而隨著更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意識的90後湧現,植髮市場的前景更加可期。有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植髮行業市場規模接近100億元,未來幾年植髮及相關產業的潛在市場空間或達500億-1000億。

「『明星效應』,加上現代人快節奏生活、工作壓力等帶來的脫髮煩惱,讓資本看到了未來空間。」張玉表示,在他看來,目前100個脫髮人群中,選擇植髮的不到3人。而相對於整個毛髮市場來說,植髮市場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毛髮市場不比整形市場小,植髮只是治療脫髮的一種手段,此外還有藥物、理療、養發、護髮、假髮等等,毛髮產業鏈是資本更為青睞的市場。」據悉,雍禾植髮在拿到融資後,全資收購了英國健發權威品牌「史雲遜」,實現從植髮市場向毛髮市場轉型。「這個市場才剛剛開始」。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行業痛點:植髮醫生何處尋

自1997年植髮技術引入中國,植髮市場至今不過20來年的歷史。和其他醫療美容一樣,植髮服務的是健康人群或者亞健康人群,滿足的是人們在審美方面的心理需求,屬於消費醫療,醫保不覆蓋,長期以來公立醫院對此並不重視。

業內數據顯示,在目前植髮行業的版圖中,全國連鎖機構市場份額佔比約35%,各省市當地的植髮機構佔有30%的市場,整形美容機構拿走25%,剩下只有約10%的份額才屬於公立醫院。

「植髮的技術門檻其實不高,很多三甲醫院不願意去做,因為一台植髮手術耗時7-8個小時,一個醫生要配備五六個護士團隊作戰,是個純手工的苦力活。」雍禾植髮總裁張玉坦承,缺少符合資質的醫生,成了制約植髮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年底,全國性的植髮行業協會才正式成立。截至目前,該協會註冊從業人員只有300多人。

與此同時,植髮醫生的收入也水漲船高。業內人士透露,「在2005-2006年時,一個月2-3萬元就可以養一個植髮醫生,但現在植髮醫生每月平均工資去到七八萬,有的名牌醫生甚至年薪達到200萬以上。」

昂貴的純手工,能否用機器替代?張玉的觀點是否定的。兩年前,雍禾曾經引進美國的植髮機器人阿爾法,售價600多萬的機器人,每開機一次就要花費一萬多元支付一次專利權,價格昂貴。而與熟練的中國醫生相比,阿爾法機器人的速度並沒有明顯優勢。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市場隱憂:低價競爭背後的風險

有過植髮經歷的廣州人李先生告訴記者,他最擔心的是安全問題,「感覺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有些不規範,讓人擔心。」

李先生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一富商在做了12個小時植髮手術後,出現呼吸困難而緊急送醫,最終醫治無效死亡。警方稱,其死因是過敏性反應引發的器官衰竭。

雖然不算高風險的手術,但植髮過程保證無菌環境、醫生應該有整形外科或皮膚科醫生資質,都是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

中德毛髮移植整形醫院院長、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副會長徐霞曾對媒體表示,她遇到過一個患者,在初次植髮失敗後,又接連做了六次修復,造成後部資源虧空,再無挽救的餘地。

「禿如其來」90後催生千億植髮市場,背後亂象叢生……

千億市場背後已現隱憂,如植髮機構良莠不齊、亂象叢生,一些不正規植髮機構和美容院也緊跟潮流,不僅植髮環境和器械消毒不到位,就連執業醫生都不具備。

「有的美髮師也去學習植髮,非法行醫的問題會攪亂這個市場。」有資深業內人士指出,植髮市場亟需監管。

此外,植髮費用也是備受爭議的問題。據悉,相比國外動過動輒數十萬的價格,國內植髮均價在3萬元左右。正規植髮機構費用與移植毛囊數量成正比,明碼標價。但一些小機構低價誘導脫髮患者入局,然後藉助過度包裝植髮技術抬高價格,虛報種植毛囊數量等增加植髮費用,這種行為一旦發生,患者也很難維權。「低價6800元包干,連成本都不夠,最後傷害的只能是消費者和植髮市場的聲譽。」

業內人士呼籲,民營機構主導的植髮行業,熱潮背後,需要更為嚴格的監管。

【記者】嚴慧芳

【作者】 嚴慧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