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現負增長,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現負增長,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國內票房負增長,我覺得是件好事,處於低谷時,業內才好「洗牌」。

經濟大環境不佳,消費升級熱潮降溫,資本在投資愈加謹慎,資金池進一步趨緊;「霍爾果斯」事件餘波,上市電影公司市值縮水,「高風險、高收益」模式難以為繼;觀眾觀影品味提升,需求進一步分化,「傳統」的明星臉套路圈錢和「唯特效論」開始受到市場質疑。

總之,寒冬已至,考驗影視圈人士眼光和功力的時刻到了。

國內電影市場票房早在去年就頹勢初現了,回顧下去年下半年票房,遭遇近兩個月「空窗期」之後,索尼的超英大片《毒液:致命守護者》前來「救場」,狂瀾18億穩住了市場,再後來,聖誕-元旦檔的如期而至,才迎來整年票房的企穩,各方終於鬆口氣。

聯想起今年賀歲檔平均票價明顯高於去年,特別是《復聯4》上映前的所謂「皇帝票」、「千元票」營銷事件,能夠明顯的體會到,處於產業鏈消費端的電影院線,已經焦慮到何種程度電影市場的壓力層層傳導,所有人都試圖轉嫁風險,而最末端的消費者顯然並不願意為所謂的「壓力」買單,於是,票房負增長彷彿是突然「蹦」出來似的。其實,這股頹勢已醞釀多時了。

時至今日,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連好萊塢都不敢輕視,但國內院線的影片質量,卻達到了歷史上最參差不齊的地步。

除了質量一向不低的好萊塢大片狂轟濫炸,能夠出來「叫板」的國內優秀影片確實鳳毛菱角,這一方面凸顯出,國內影視人的創作思維和觀念依然保守落後,為了圖省事複製粘貼前人的套路,看啥題材掙錢就拍啥,結果一窩蜂衝上去,拍出來黃瓜菜就涼了;另一方面,一些所謂的「策劃電影」、「營銷電影」依然佔據院線電影的一定比例,「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還未完全建立。

這幾年,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流浪地球》、《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暴雪將至》等電影火了,證明了觀眾正在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也不能忽視像台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斬獲9億元這類「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勢事件」。

大潮退去,裸泳者該出局就讓他出局,空出更多的市場和院線資源給好電影,這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觀眾真正期待的。電影市場的成熟,在於打破封閉、半封閉的狀態,在於能夠孵化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拍出更多的作品,現在,體量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下一步就是質量問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得著說 的精彩文章:

《少林寺》和《戰狼2》哪部電影更偉大?時代會給出答案
誰還記得那部《東北一家人》,牛大叔一家的嬉笑怒罵至今難以忘懷

TAG:得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