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的真實力量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的真實力量

原著 :戴維·M. 格蘭茨

譯者 :小小冰人

雖然擁有龐大的規模和紙面上的實力,但1941年6月的蘇聯紅軍實際上混亂不堪。他們試圖執行防禦戰略,但其作戰理念卻是基於20世紀30年代發展起來的大縱深進攻戰鬥和大縱深進攻戰役學說,這就給戰役層面(集團軍)的有效防禦造成了破壞。另外,由於紅軍1939年在波蘭,1939年—1940年在芬蘭的表現極其拙劣,蘇聯人設法擴充、改編、革新其武裝力量。所謂的鐵木辛哥革新計劃是想在1942年夏季前打造一支龐大的、更具效率的紅軍,以29個實力強大的機械化軍構成其裝甲力量的核心,但到1941年6月,這項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斯大林的軍事清洗讓問題更趨複雜,導致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指揮員和有能力實施一切構想(進攻或防禦)的參謀人員嚴重短缺。與德國人相信下屬主動性的做法相反,大清洗和其他意識形態及體制的約束使紅軍指揮員們相信,展現出任何獨立判斷只會危及他們的性命。

紅軍部隊還深受政治要求之苦,他們必須堅守每一寸既有的邊境線,同時規避德國人的一切挑釁。紅軍基本上已放棄並拆除1939年9月前沿原波蘭—蘇聯邊境線構設的防禦(所謂的「斯大林防線」),轉而在「特別軍區」西部構築新的築壘地域。儘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可是德軍發起突襲時,這些新防禦陣地極不完整,而由固定防禦陣地構成的原「斯大林防線」上,守衛力量和重武器都已調離。紅軍前進步兵力量之主力駐紮在邊境線以東80千米處,而NKVD邊防支隊和零散的步兵部隊依託專門的築壘地域據守邊境。

雖說紅軍的後勤體系較為混亂,但其士兵至少是在本土作戰。甚至在俄羅斯嚴酷的冬季到來前,紅軍士兵便已展現出他們的戰鬥和生存能力,所需要的補給遠遠少於一名典型的西方國家士兵。隨著德軍越來越深入蘇聯歐洲部分,紅軍補給線不斷縮短,而德軍的交通線卻不斷加長,另外他們還要處理數百萬俘虜和抓獲的平民。同時,迅速推進的德軍奪得了紅軍設在蘇聯西部的許多後勤倉庫。另外,由於蘇聯重要的國防工業大多位於莫斯科以西,蘇聯當局不得不將1500座工廠向東疏散至烏拉爾地區,通常是在作戰條件下,搶在德軍到達前完成。雖然疏散行動最終被認為取得了成功,但蘇聯人放棄了重要的礦產資源,戰時生產在此過程中蒙受了巨大損失。

從編製上看,紅軍的結構反映出其學說和領導力方面的不足之處。首先,他們缺乏相當於裝甲集群或裝甲集團軍的編製,無法深入敵後方實施持續的大縱深戰役。紅軍最大的裝甲兵團是機械化軍,這種結構僵化的兵團與德國人更靈活的摩托化軍形成不利的對比。紅軍1940年後期倉促組建機械化軍,戰爭爆發時,組建工作仍在進行中,每個機械化軍轄2個坦克師、1個摩托化師、1個摩托車團和各種後勤部隊。坦克師理論上編有10940人和375輛坦克,坦克數量過多且缺乏足夠的支援,因此機械化軍還編有1個摩托化師和各種支援部隊。至少從編製表來看,一個笨重的機械化軍共有36080人和1031輛坦克。另外,大部分機械化軍部署不當,力量分散,轄內各個師經常相距100千米。一些機械化軍直屬集團軍司令部,受領的任務是遂行反衝擊、支援集團軍轄內步兵軍,而另一些機械化軍則在方面軍指揮下實施大規模反突擊。這就導致這些機械化軍無法按照國防計劃的要求執行決定性的進攻行動。

蘇軍步兵師的編製兵力為14483人,編為3個步兵團,每個團轄3個營,每個步兵師還配有2個炮兵團(1個加農炮兵團和1個榴彈炮兵團)、1個輕型坦克營和其他支援部隊,與德軍步兵師類似。但實際上,很少有步兵師獲得坦克,因為國防人民委員部(NKO)將這些坦克用於裝備新組建的機械化軍。從理論上講,一個蘇軍步兵軍轄2—3個步兵師,一個野戰集團軍編有3個步兵軍(每個軍轄3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軍、數個炮兵團和1個反坦克炮兵旅。但實際上紅軍的實力嚴重不足,甚至在德軍發起突襲前,大多數紅軍師的兵力只有8000—10000人。1941年5月下旬,蘇聯政府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召集80萬預備役軍人參加一場秘密訓練演習並加快各軍事院校學員的畢業速度。但戰爭爆發時,這些人員中的大多數尚未加入各自的部隊。實際上,大部分野戰集團軍只調集起6—10個師(編入兩個步兵軍),外加一個不完整的機械化軍,幾乎沒有維護保障部隊。

另外,從1941年4月起,紅軍實施了一場秘密的部分動員。以所謂「軍事威脅特別嚴重時期」為借口,斯大林命令軍隊實施一場秘密戰略部署,以此批准「逐步走向戰爭」。實際上,此舉涉及蘇聯內陸軍區五個集團軍(第16、第19、第20、第21、第22集團軍)的動員和他們向第二戰略梯隊陣地的調動,這些陣地沿西德維納河、第聶伯河及其後方構設,跨過一條寬大戰線,從北面的波洛茨克(Polotsk)向南延伸至基輔地域。但這場部分動員6月22日時並未完成,直到7月初,雙方已展開激戰後才宣告結束。

雖然德國在一場短期鬥爭中佔有質量,甚至是數量優勢,但從長遠看如果德軍的初期猛攻未能將紅軍殲滅於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以西,蘇聯有能力打垮德國。首先,過度自信的德國人沒有意識到,蘇聯人在內陸軍區和遠東擁有相當大的可用力量和龐大的動員潛力。另外,紅軍開始使用各種新式武器,包括多管火箭炮(著名的「喀秋莎」)和新型坦克(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性能明顯優於德軍現有和預計投入的所有戰車。

紅空軍幾乎沒有給德國空軍造成直接威脅,儘管他們擁有約19533架飛機(其中7133架部署在西部軍區),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空中力量。但其裝備和紅陸軍一樣,很多都已過時且飽受超期使用之苦。大清洗的受害者不僅僅是軍事指揮員,也包括飛機製造者和設計師,這就結束了蘇聯過去在航空領域的領先優勢。新型戰機,例如速度較快的米格-3殲擊機和性能出色的伊爾-2「斯圖莫維克」強擊機,在某些方面優於德國同類裝備,但它們在1941年春季剛剛列編,紅空軍使用的是新舊混合的裝備。獲准駕駛這些新型戰機的飛行員進行的換裝訓練進展緩慢,這是因為空軍指揮員們心懷恐懼——任何訓練事故都可能導致他們因「破壞」而遭逮捕。蘇德戰爭爆發時,前進地區的許多蘇軍飛行員,駕駛新型戰機的飛行時間只有區區4小時。新型戰機的換裝工作進行得非常混亂,許多蘇軍飛行員並不熟悉蘇制新式轟炸機的外形,這導致他們6月22 日錯誤地向己方飛機開火射擊。

在A.N.拉普欽斯基這位「俄國杜黑」倡導的大規模使用空中力量的理念指導下,紅空軍在1939年佔領波蘭東部的行動中大展拳腳,1939年和1940 年又對日本人和芬蘭人成功實施了空中打擊,這使許多紅軍航空兵高級指揮員產生了一種虛假的優越感。戰爭前夕,他們認為將從新近征服的領土上起飛,對敵人發起一場大規模空中攻勢。可是,前進地區可用的機場相對較少,一些機場因為擴建的需要已於1941年春季被拆除,少量尚存的機場缺乏必要的護坡和對空防禦,無法掩護擁擠的停機坪。指揮不統一和指揮體系的動蕩也使紅空軍深受其害。一些航空兵師奉命支援地面集團軍或方面軍,另一些直屬紅軍總參謀部,還有些空中力量則致力於本土防空。在混亂的初期戰役中,脆弱的通信和指揮鏈斷裂後,這些航空兵師很難將協同一致的空中力量投入關鍵地點。1941年,蘇軍大多數戰機並未配備電台。更糟糕的是,斯大林的政治清洗剷除了三位傑出的空軍指揮員和許多高級軍官,隨之而來的擢升導致缺乏經驗的指揮員佔據各級指揮層。這些人根本無力糾正紅空軍過度僵化、基本上已過時的戰術。

本文摘自《巴巴羅薩脫軌. 第一卷, 斯摩棱斯克交戰 : 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四年的努力,終為趙雲寫了本傳記
如果閃電戰失敗了該怎麼辦?再發動一場閃電戰!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