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哪些行為,會讓孩子在長大後耿耿於懷?
01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引起了廣泛討論。
「父母的哪些所作所為,在長大後的你看來很不合適?」
有人的回答中,說了一個很小的細節。
他說,小時候膽子小,很多事都怕,父母就總是這樣勸他:
「那有什麼可怕的呢?」
「你試過就知道不可怕了。」
這種回答,我們很多人在自己小時候一定從爸媽嘴裡聽到過,我們自己現在對孩子,一定也說過吧。
這位男生也一樣,聽著父母的話,就以為自己這種「害怕」的情緒是不應該的,要努力強迫自己勇敢起來。
但是他長大之後,有一天看《奇葩說》的一期節目,討論「安全感」,黃執中舉了一個例子:
「小朋友晚上哭著說害怕怪獸,那麼爸爸媽媽這時候會怎麼做呢?」
他看到這裡,下意識地就想到,父母肯定要勸孩子「不用怕,根本沒有怪獸,都是假的。」
可是黃執中接下來很自然而然地說:「那肯定是給孩子一個小熊,告訴他:沒事的,小熊會陪著你的啊。」
看著節目的他忽然就哭了。
這時候他早就不是孩子了,卻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小時候在面對那些恐懼時,是可以害怕,可以要求陪伴的。
02
孩子擔心的那些事情——壞人藏在床底下、妖怪溜到房間來、怪獸晚上來吃他……當然不存在。
但成年人卻很難用理性的道理來說服孩子。Ta的恐懼,是切切實實存在的,並不會因為你說一句「不用怕」,就真的不怕了。
相反,家長越強調「沒什麼可怕的」,孩子越會覺得「我的心情你不懂」「你不肯幫我」,更加擔心當妖怪和壞人出現的時候,沒有人會幫Ta——恐懼會因此而愈演愈烈。
長久來看,一直被教育「不要怕」「沒什麼可怕」的孩子,會下意識里覺得,自己的恐懼是一種不該存在的情緒。
一遇到挫折、害怕的時候,會強迫自己不能流露害怕,不能示弱,一定要硬著頭皮正面剛,負面情緒都往肚子里咽。
我相信很多媽媽自己就是這樣逞強說著「我不怕」扛過來的。你們一定不願意,孩子再體驗一遍。
正確的做法是,嘗試理解孩子的恐懼感,肯定Ta的感受,讓孩子知道,ta並不是一個人在面對,Ta是有同伴的。
就像黃執中提到的那隻小熊,它在成年人眼裡只是一個玩具,但它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陪伴,能幫助Ta建立起內心平衡的秩序。
當然,如果能把這個同伴,換成保護者,那就更好了。
「沒事,會有大英雄幫你把壞人/怪獸趕跑的。」
而這正是親寶聽要送給孩子的禮物——一群勇敢正義的英雄,來幫孩子抵禦恐懼,建立安全感。
03
《思齊叔叔說水滸》中的英雄,則更像是孩子的長輩、成長的榜樣。
故事改編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刪除了原文中暴力殘酷等不適合兒童閱讀的內容,突出梁山好漢團結友愛、正義勇敢的一面。
他們會給孩子一個英雄群體的榜樣,學會主動融入集體,表達自己的訴求,主動對不正義的事說「不」,孩子就是自己的小英雄。
強大的內心,不是靠拒絕恐懼而來的,孩子需要有強大的英雄做夥伴、做心靈的保護者、做成長的榜樣,才能成長為內心堅定的人。現在,這個故事集正在親寶聽進行秒殺活動!
親寶聽限時秒殺,只需1元
具體秒殺方式見下圖
今天,讓我們送給孩子一顆勇敢的心。


TAG:親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