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張芝,字伯英,瓜州縣淵泉鎮(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老城一帶)人。出身於官宦家庭,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

有關張芝生平的史料很少,這與他情操高潔,不慕功名有關。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小篆,成熟於秦,促使隸書應運而生。至西漢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行筆較為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仍有隸意的章草,已不能滿足人們快速書寫需要,而使書寫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興起,社會上形成「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裡汲取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

張芝所創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張芝的草書給中國書法藝術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王羲之對張芝推崇備至,師法多年,始終認為自己的草書不及張芝。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狂草大師懷素也自承從二張(張芝、張旭)得益最多。唐朝草書大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張芝草書作為藍本而終生臨習。

張芝出身顯宦名門,但自幼不念功名,多次謝絕朝廷的徵召,潛心習書。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刻苦磨礪精神,成為中國書法界盡人皆知的一大掌故,王羲之曾欽敬地說:「張芝靠近硯池學習書法,硯池水都成墨色了,好到世上獨一無二,我不如他。」

張芝正是這樣淡泊榮利,苦苦求索,方才攀上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座高峰。

「草聖」張芝成就的「一筆書」

他的墨跡近兩千年來為世人所寶,寸紙不遺,他的墨跡在《淳化閣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為歷代書家珍視並臨習,故張芝的書法藝術精神至今仍鮮活在中國書法的血脈中。張芝同時也是書法理論的開先河者,曾著《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方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
《曹全碑》這麼寫,好美......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