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無錫融創樂園裡面為什麼是這5座橋?

無錫融創樂園裡面為什麼是這5座橋?

江南水鄉,水道縱橫,船橋相望。如果說,沒有「水」就沒有了江南的詩意和靈氣,那麼,沒有「橋」,就沒有了生活的通達和便利。

無錫這座太湖明珠,曾經就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小城,整座縣城原有6288條河道,505座橋,那些架在潺潺水波上的橋,是無錫城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如今,這些現存的橋,還不時的向人們傳遞著江南的風情和味道。

這幾天,在無錫人的朋友圈裡,最熱鬧的莫過於即將開業的無錫融創文旅城,這座承載著無錫人希望與憧憬的,自己家門口的樂園,也有不少人已經提前去體驗和感受了這座獨特江南韻味又充滿國際范兒的現代化的樂園。

經過樂園標誌,再向前步行約100米才是樂園真正的入園處,遠遠就能看到閘機後的大片「水鄉小鎮」,也是樂園的六大主題之一—運河人家。亭台水榭幽然、小橋巷弄婉轉。在這裡,錯落有致的有5座橋,分別是清名橋、陸墟橋、定勝橋、西施橋和伯瀆橋。而為什麼會選擇這5座橋呢?這5座橋可大有來頭。

清名橋

在無錫古橋中,清名橋應該是最有名了,它與所處的南長街運河兩岸,是無錫古運河保留最完整的,也是京杭運河上最具代表和最能出彩的亮點。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有一部電視連續劇《清名橋的故事》,讓清名橋在全國聞名。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清名橋,距今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了。居住在附近的老無錫人喜歡喚清名橋「運河眼」,因為清名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在水裡的影子與拱形橋面連接成一個圓形,就像眼睛,將400多年繁華故事盡收眼底。

清名橋很樸素,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岩堆砌而成。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平列式,共11節,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題刻。因兩岸地勢高低關係,東西石級不等,東有石級46級,西有43級。資料記載,清名橋原名是「清寧橋」。因此橋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那時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清朝道光年間,無錫縣令張印坦重修橋時,為避諱道光帝旻寧名,改橋名為「清名橋」,並沿用至今。

清名橋在無錫人的心目中,就如同那幅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一樣,是無錫古運河歷史繁榮的符號。

陸墟橋

陸墟橋位於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普照村,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1227年,單孔石拱橋,陽山石質地。陸墟橋面上刻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橋的兩側刻有「鷹齒雲排紅迷橋岸,鴨頭春漲綠漫浸柳堤」的對聯。

據有關方面的記載:南宋初年,浙江人陸羽帶領兒子陸墟來到江南水鄉安陽山腳下,開荒、種茶、開茶店、發展茶文化。當時其居住地方就是現在的陸區鎮,到安陽山去開荒種茶,要繞過一條小河,深感不便。在陸羽去世後,陸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單孔黃石橋,取名叫陸墟橋。

又一說:漢大夫陸端教民開鑿陽山石器,在這裡形成集市,為紀念陸端,以其姓而名陸墟。陸墟市形成以後,鄉人在陸區港的大成河上架設木橋,便於行人。宋寶慶三年(1227),陸璨取當地的陽山石料,建成一座單孔石拱橋。二百年後,陸墟橋有毀損,神護鄉楊家村七品散官承事郎楊叔璵於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重行修建,形制不變。三百年後,清咸豐五年(1855)鄉人虞耀池、薛耀明、朱玉福再次重修,形制亦未改。

定勝橋

定勝橋在無錫市南長區賀弄端定勝河上,又稱永聖橋,在虹橋和金塘橋之間,連接著虹橋下和賀弄,也連接著沒落和盛茂,該橋曾與金鉤、玉帶、知足三橋齊名,相傳明代莫氏花園內四橋之一。現存該橋為清代重建,單孔石拱,東西跨向,橋長26米,寬3.6米,高7米有餘,跨徑4.5米,拱系縱聯分節並列式結構,花崗石和青石混砌,兩側各有橋耳4個,結構堅固,雕飾簡樸,望柱淺刻蓮花紋。是江南『小橋流水人家』歷史景觀的遺存。」定勝橋沿河北起虹橋,南至日暉橋沿河,與賀弄、鴨子灘、張家弄、金鉤橋相連。河旁有巷名莫宅兜,據《無錫市志》介紹:「莫宅兜,長街弄附近,原為明代莫氏宅第」。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莫聰和莫息侄叔二人先後高中進士。莫聰任兵部員外、郎中,莫息授工部主事。由於侄叔先後登科,所以弘治年間在莫宅兜附近建起叢桂坊。該坊規制宏偉,在民國初年還比較完好,抗戰前因牌坊傾斜危及行人而被拆除。明嘉靖年間,莫氏後人太僕寺卿莫懷古在這裡修造府第,挖溪河、疊假山,營造花園,定勝橋是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橋之一。

歷史滄桑,潮起潮落。真可謂:定勝河上定勝橋,風吹蕎動橋不動。千年時成千年史,人過時逝史未逝。

西施橋

說到西施橋,很遺憾,沒有能找到更多關於這座橋的資料,但是,提到無錫,就不得不說范蠡西施的愛情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越國為了打敗吳國,西施被奉獻給吳王,作出了自己的犧牲和貢獻,最後越國戰勝了吳國,而越國的功臣范蠡,急流勇退,帶著美女西施棄官出走,來到太湖一帶水鄉,過著一般草民的生活。在七月初七這一天,范蠡攜西施泛舟歸隱於五里湖(今天的蠡湖)西施庄,寄情於美妙的湖光山色間,流傳下了這段千古佳事。

在太湖邊上的老百姓口頭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兩句民謠:「種竹養魚千倍利,感謝西施和范蠡。」

伯瀆橋

伯瀆橋位於無錫市中心南端、清名橋古運河景區內,始建於清末,由地方窯業、茶樓業主等捐款建造,是一座磚砌拱橋。伯瀆河與古運河呈「丫」字型交匯,交匯口兩河之上分別呈60度角橫卧著清名橋和伯瀆橋。伯瀆原建木板橋,後人改用石板平鋪。現在的伯瀆橋單孔拱形,橋身高大勻稱,跨度及拱徑能容大型船隻通行,橋墩系花崗石壘築,上部拱圈拱頂由青磚砌築,橋面及步階用石條橫鋪,北堍連接南下塘,南堍接大窯路。上下橋步階採用與橋體十字交叉(馬鞍式)的布局。26根望柱與護欄板同高,混凝土砌築,唯橋頂正中東西兩側的二根望柱「鶴立雞群」,西側橋頂部有橋名石陽刻橋名。

相傳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從陝西歧山周原居地率領部分周人向東南遷徙,最後定居於無錫東南梅里(今無錫新吳區梅村)一帶。斷髮紋身,遵行當地落後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 泰伯定都梅里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曾「穿澮瀆以備旱澇」。相傳泰伯開鑿泰伯瀆,俗稱伯瀆港,那座橋稱為伯瀆橋,人民世受其利。

每一座橋的背後,都有著或大或小的故事,它們都是「活著」的遺產和檔案,它們是無錫的獨有風景,它們也是江南特有的符號。它們既構成無錫的過去,也展示著無錫的今天,講述著古代和現代的歷史。當我們今天徜徉於這座充滿國際范兒的現代化樂園裡,穿梭於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更是一種傳承吧。(本文部分配圖來源於網路,向圖片作者表示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錫城大少 的精彩文章:

無錫惠山森林公園有一男兩女被困在半山腰,坡道險陡上下兩難
無錫竟然藏著一個這麼美的人間秘境,現在已經對外開放

TAG:錫城大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