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量不到180克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為心衰患者帶希望

重量不到180克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為心衰患者帶希望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可用於移植的心臟,來源不可靠,也很少。如今,這些患者有了另一種選擇,就是安裝神奇的人工心臟。這種被稱為「中國心」的人工心臟已經成功幫助好幾位心衰患者,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國已成功完成7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手術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來自河北省唐山市的何鑫,今年29歲,他是一名心力衰竭患者。何鑫由於心臟問題,經常感到身體軟綿綿、沒力氣,有時呼吸十分困難,只能躺在床上休息。兩個多月前,何鑫在阜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安裝一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他也是該項目臨床試驗的第一例患者。何鑫說之前他走上二三十米就不喘的厲害,現在走個千、八百米沒什麼問題,還可以自己上樓梯,不用人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鬍盛壽,就是給何鑫動手術的主刀醫生。他介紹,何鑫身體里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人工心臟,各項指標都達到國際水平,被醫學界親切地稱為「中國心」。它不但填補國內人工心臟領域的空白,更為上千萬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帶來希望。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至少有1000萬心力衰竭患者,是世界上擁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國家之一。對於心衰患者的治療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心臟移植,我國每年可以提供移植的心臟僅有300顆左右,相較於上千萬的患者,這個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第二種方法就是人工心臟。


  蘇州某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陳 琛:這款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徑50毫米,重量不到180克,是目前世界上最受關注的人工心臟。


  陳琛是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研發的帶頭人,鑽研人工心臟至今已近三十年。2008年,陳琛成立公司,自主創新研製全磁懸浮式人工心臟。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人類開始人工心臟的研究,從最初模仿人類心臟結構的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臟到第二代的功能性人工心臟,再到現在第三代的全磁懸浮式人工心臟,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巨大的科學創新。裝上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之後,患者就可以參加體育鍛煉了。


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臟

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臟


第二代功能性人工心臟

第二代功能性人工心臟


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血泵是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最核心的部分。研發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的一大難題,就是在保證血泵高效率運轉的同時,把血泵體積盡量縮小。


  陳琛和團隊在研究中創造性地利用永磁鐵和電磁鐵的不同特性,通過「四兩撥千斤」的特殊調製方法,降低電磁鐵的體積和功耗要求,從而實現減小齒輪直徑,將血泵體積整體縮小。原來六七十毫米直徑的血泵,縮小到50毫米,厚度也減小到26毫米。


血泵

血泵


  不僅如此,陳琛團隊還解決了第二大難題——血液相容性,他們讓血液高速通過血泵,並形象地比喻為「騙」過血液的識別,從而解決血栓的形成問題。這樣的設想,對血泵的生產工藝提出挑戰。陳琛說,他們對產品的密封性要求很高,相當於一滴水大小的空氣要想穿透到這個產品裡面,需要上百年的時間。

血液流過血泵演示

血液流過血泵演示


  經歷千百次反覆實驗、調試、檢測。2011年,陳琛團隊,自主創新研製出我國第一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該項目被國家科技部列入國家科研重點項目。


  2013年,陳琛受邀去美國洛杉磯參加人工心臟國際專業會議,會場上,小小的「中國心」一露面,國外同行立刻知道,在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領域,已經殺出一匹中國黑馬!此後,陳琛團隊聯合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單位,將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進一步改進、提升。2015年,一顆直徑50毫米、厚度26毫米、重量不到180克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研製成功。這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心」人工心臟,很快引來世界同行關注的目光。


陳琛

陳琛


  2018年11月,陳琛應邀參加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二十六屆國際機械循環學會會議,也是該會議26年來第一次有中國企業在大會上發言。


  2019年,美國馬里蘭大學一篇公開發表的研究文章表明,與目前世界使用數量最多的兩種產品相比,陳琛團隊研製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主要數據都超過以往產品。


  被稱為「旋轉式人工心臟之父」的美國教授Richard Wampler兩次來到陳琛公司參觀並留言:我對你們這麼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裝置,表示興奮和敬意。


  目前,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中國心,已成功完成臨床試驗手術4例、人道主義救援手術3例,總共7例。而已經在人工心臟領域默默耕耘近30年的陳琛,最大的希望,就是通過不斷技術創新,給更多患者帶去福音。

  既能診病又能治病 中國自主創新的「彩超」機驚艷世界


  「彩超」,人們並不陌生,但是既能診斷又能幫助治療的「彩超」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陌生的。


彩色B超

彩色B超


  有一個特殊的彩色B超設備,不僅能夠精確診斷,還能幫助大夫有效地給予患者治療。也就是說,在治療疾病時,在超聲波的介入下,藥物被精準送達病變位置,釋放藥物,從而實現靶向治療。而且這個彩色B超設備副作用很少,安全性特別好。《經濟半小時》記者在蘇州工業園區了解到,目前這種彩色B超設備在國際上已經達到一流水平。


  奚水,是這個「彩超」科研項目牽頭人,從事「彩超」研製近20年。奚水公司的核心就是研發部門,科研人員有160人,平均年齡32歲。


研發部門

研發部門


  顯示速率越快,意味著成像效果越好,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也會更精確。公司研發總監高文友告訴記者,他們一代數據處理平台的速度可以理解成 5G 速度的 10 倍,而目前開發出來的二代產品,傳輸帶寬比上一代高了將近150倍;成像顯示的速率,也將近快了一百倍以上。


  2014年,公司靠著自主創新,終於研製出具有完全知識產權、性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彩色B超設備。

彩色B超設備

彩色B超設備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超聲診斷科了解到這個產品後,沒有想到國產的機器居然也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產品,率先引進了八台。而國產高質量「彩超」的登台亮相也讓以往那些高不可攀的國外「彩超」價格紛紛降價,原來300萬左右的進口設備降到180萬。


蘇州市立醫院引進彩色B超設備

蘇州市立醫院引進彩色B超設備


  為更好滿足偏遠地區醫護人員、病患者的實際需求,公司還研製出攜帶型、掌上超聲等新產品——掌上超聲,這也是國家「十三五」的重大專項。未來還可以跟手機直接相連。


  目前,這個能診斷還能治病的「彩超」產品已經銷售到東南亞、中東國家、歐洲、印度、俄羅斯等80多個國家,2018年,他們銷售4千台左右,銷售額近3億元。


  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肖詩滔:1994年,我們工業園區的生產總值只有11億元左右。2018年,達到2570多億元,翻了200多倍。


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僅僅在2018 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就達到5250億元,比2017年的4450億元增長750億元,增長率接近18%。


  [半小時觀察]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健康中國戰略」寫入報告,進一步確立了人民健康在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醫藥創新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近幾年,國內醫藥領域的創新不斷。醫藥創新關乎百姓健康,是最容易讓人們產生獲得感的科研創新,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渴望享受到更好的醫療健康服務。這一需求讓醫藥健康產業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在政策紅利的帶動下,中國醫藥產業創新的春天已經到來,蓬勃發展的醫藥產業也正在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打造出一片新的藍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英媒:如果不阻止氣候變化,人類文明或在2050前崩潰
俄專家:長征十一號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是世界級的成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