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我國是茶的故鄉,從簡簡單單的茶鮮葉發展到現在的六大茶類,中間這段悠久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茶鮮葉發展為干茶葉,最後到蒸青團茶;

第二階段:從蒸青團茶到炒青綠茶;

第三階段:從炒青綠茶到六大茶類。

咱們先從第一階段說起。講歷史,自然會飲用到大量的古文記載,較為枯燥,還請大家見諒。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茶鮮葉到干茶葉:

周朝時,茶葉已經被列為祭品,喪事、祭祀時所常用。茶樹的生長要看季節,而喪事和祭祀的時間無法固定,要是能固定時間那該多嚇人。所以無法做到隨采隨用,只能提前將茶葉預備好,等到喪事、祭祀時使用。為了延長保質時間,便將茶葉晒乾或者陰乾保存。

到了春秋時期,茶鮮葉轉變為食用,古書記載:「炙三弋五卵茗菜,喝用。」茶葉被視作菜,做成菜湯喝。西晉郭璞的《爾雅注》中記載到:「冬生葉,可煮乍羹飲。早採為荼,晚採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冬季的茶葉可以煮成粥飲用,蜀人將茶稱之為苦菜。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戰國時期,用來食用的茶又擴大到了藥用,開始大規模晒乾、陰乾,做成利於保存的中草藥。但由於光熱的作用,茶葉本身的變化極大,本質就是發生了氧化反應,其中晒乾比陰乾的變化更大。公元1554年田藝蘅的《煮泉小品》中說道:「芽茶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就像現在的白茶一樣,有特殊的品質和風味,是最接近自然的茶類。

戰國之後茶的使用和形態,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一直到了魏朝,才製造出了餅茶,撬下一塊碾碎沖泡飲用,這時的餅茶青草氣味非常濃,後再不斷的嘗試與改進中,發明出了蒸青製法,採摘下來的茶鮮葉會先使用蒸青方式殺青,蒸青後製作成餅茶,餅茶貫穿在一起烘乾,此時的茶味道大大被改進。通過茶葉除去青氣的實踐,古人又探索出茶葉苦澀之味的來源,古人將鮮茶葉清洗乾淨,而後開始蒸制,蒸完之後開始壓榨,將茶汁去除,最後製成茶餅。將茶汁去除的工序可以大大降低苦澀味道。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二、蒸青團茶到炒青散茶:

蒸青團茶到炒青散茶,從公元961年到1368年,用了400多年,這中間其實應該是兩個階段。先是從蒸青團茶發展為蒸青散茶,再由蒸青散茶發展為炒青散茶。

製作蒸青團茶時,雖然已經有了除去茶汁的改進,但製成的茶苦味還是非常濃,通過實踐,又進行了改進,發現蒸青後的茶葉不經過揉捻,不壓成餅,而是直接烘乾,苦味會有所降低,於是有了蒸青散茶的製作方法,用來降低茶的苦味,同時保持茶的香氣。當時的蒸青散茶有顧渚紫筍、毗陵陽羨、紹興日鑄、興隆雙井等等。

後在長期製作中積累經驗,進行改進,在十二世紀末,出現了炒青散茶,用乾熱除去茶葉的水分,除去茶葉的青氣,提高茶香,成功替代了蒸青綠茶香氣不高,青氣過重和滋味苦澀的缺點。自此之後,炒青綠茶全面代替蒸青綠茶,蒸青製法被淘汰。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三、炒青綠茶發展到六大茶類:

明朝是我國散茶快速發展時期,不同種類的散茶應運而出,各地茶種也相繼出現。常年的製作,通過實踐後發現,烘乾綠茶沒有炒干綠茶香,出於對茶香的高要求,創新出了炒干綠茶。

炒干綠茶是炒青散茶的最終版,綠茶的製作流程為採摘—殺青—揉捻—乾燥。殺青環節分為蒸青、炒青、曬青和烘青,炒青散茶便是在殺青環節發生變化,由蒸青變為炒青。現在的曬青和蒸青綠茶基本上已經消失,蒸青綠茶有少許茶商在做,成茶之後出口日本,咱們國內沒人喝的,炒青綠茶如西湖龍井等,烘青綠茶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

炒干綠茶則是在乾燥工序發生變化,由傳統的烘乾變為炒干,現在基本上都是炒干,茶的香氣更高。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在製作綠茶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實踐,製作技術推陳出新,不斷改進,其中綠茶的外形變化多端,有珠形、條形、單片形的瓜片、扁平形的龍井等,這些茶各有特點。

除此之外,通過綠茶的製作工藝也衍生出了其他五類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相繼出現。至於這五大茶類出現的順序,歷史錯綜複雜,也沒有啥知道的必要。

從鮮茶葉發展到六大茶類,經歷的這幾個階段影響很深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茶源地理 的精彩文章:

品茶和評茶,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關於清香型單叢茶與濃香型單叢茶的理解,你知道嗎?

TAG:中國茶源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