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梔子豉湯善治痤瘡

梔子豉湯善治痤瘡

梔子豉湯善治痤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梔子豉湯為《傷寒論》名方,擅長治療熱郁胸膈,而見心中懊憹、虛煩不得眠之證。古人善用梔子豉湯,以此加減治療蛤蟆黃、昏迷不食、脘悶不飢、鬱熱胃痛、口瘡、牙齦腫痛、咳逆、頭脹、頭暈、大小便難、身熱狂躁、汗出、神蒙、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反胃、赤白痢等外感溫病和內傷雜證。筆者別出心裁,古方新用,將其加減運用治療痤瘡,收效良好。

痤瘡乃心火鬱結

痤瘡多發在面部,多少不定、大小不一。中醫認為,心其華在面,面部的疾病多與心有關。

痤瘡屬於中醫瘡瘍範疇。《內經》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而劉完素則根據五運主病,明確提出「諸痛癢瘡,皆屬心火」。因此,痤瘡的病機應該是心中鬱火不得發越,火熱循經上燎於面所致。

心火鬱結所致痤瘡呈鮮紅或暗紅色,舌邊尖紅或舌紅,苔黃乾燥,脈沉數或沉弦數或沉而燥數。伴有心煩、失眠、胸悶、胸痛、頭痛、口乾、口苦、咽喉乾燥、但頭汗出、面部油垢、腹滿而喘、噯氣、飢不能食、身體沉重等。其中,心煩、失眠為熱邪攻竄於心所致;胸悶、胸痛為熱邪鬱結於胸所致;頭痛、口乾、口苦、咽喉乾燥、但頭汗出,為火熱上炎、傷耗津液或迫津外泄所致;面部油垢、腹滿而喘、噯氣、飢不能食、身體沉重為火熱竄入脾胃,或胃氣上逆,或耗傷津液、或蒸騰濕濁流注經絡所致。

既然痤瘡乃火熱鬱結於心所致,治當以清透心中鬱熱為大法。

梔子豉湯為痤瘡主方

梔子豉湯為治療熱擾胸膈之主方。《傷寒論》第76條:「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77條曰:「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78條曰:「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221條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證主之」;《傷寒論》第228條曰:「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375條曰:「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上述條文中有心煩、微煩、煩熱、燥、虛煩不得眠、煩躁不得眠、卧起不安、心中結痛、心憒憒、譫語、怵惕等。這些臨床表現無不關乎於心。可見,梔子豉湯更側重主治心中鬱火證。既然梔子豉湯為治療心中鬱火之主方,則也是治療痤瘡之主方。

梔子豉湯方中梔子味苦性寒,體輕而浮,降中有宣,清透並舉,既可清瀉心火,又可宣發心中鬱火,還可導心火下行,誠為治療痤瘡之主葯。淡豆豉味辛輕薄氣寒,宣中有降,助梔子清透鬱熱。二葯相合,梔子降中有宣,豆豉宣中有降,宣降相合,共奏清透心中鬱火、消散痤瘡之功。國醫大師李士懋說:「梔子苦寒,體輕而浮,清而透,既可清宣上焦鬱熱,又可清瀉三焦之火從小便出,寒而不遏。有別於黃芩、黃連之苦寒沉降者。豆豉味辛輕薄,既可宣熱透泄,又可和降胃氣。辛以開郁,苦以降泄,此辛開苦降之祖方。辛開清宣,氣機暢通,鬱熱外達,則不至於逼熱入營而神昏譫語。故治溫病,關鍵在扼守陽明,陽明屬氣分,氣機暢,則熱可透達於外而解,不致使熱內陷營血。即使熱乍陷營分,亦重在透,使內陷之熱透轉氣分而解,給邪以出路」。

伴有火熱亢盛見痤瘡紅赤、此起彼伏者,酌情選加連翹、赤芍、丹皮、大青葉、板藍根、地丁、金銀花、忍冬藤、紅藤、半邊蓮、半枝蓮等清熱解毒。

伴有濕熱見面部油垢、舌苔黃厚膩者,酌情配伍生薏米、赤小豆、茵陳、苦參、龍膽草、黃芩、黃連、黃柏、魚腥草、夏枯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等清熱除濕。

伴有痰熱見體胖、痤瘡突起個大如疙瘩、咳吐痰涎、打呼嚕、脈滑者,酌情配伍石菖蒲、遠志、瓜蔞、浙貝母、天花粉、皂角刺、地龍、僵蠶、夏枯草、生牡蠣、清半夏等清熱化痰。

伴有瘀血阻絡見痤瘡暗紅、舌暗、口唇紫暗者,可酌情配伍赤芍、丹皮、丹參、鬱金、桃仁、紅花、三棱、莪術、五靈脂、僵蠶、地龍、土元、水蛭等。

伴有肝鬱氣滯見胸悶善太息、胸脅脹痛、月經期乳房脹痛者,酌情選加柴胡、枳殼、連翹、香附、川芎、佛手、路路通、海風藤、絡石藤、雞血藤等。

伴有外感風邪見痤瘡瘙癢者,酌情選加麻黃、荊芥、防風、白芷、白蒺藜、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徐長卿、桑葉、僵蠶、蟬蛻、烏梢蛇、烏梅、五味子等。

伴有津液虧虛見口乾口渴、舌紅苔乾燥者,酌情配伍生地、元參、麥冬、石斛、葛根、知母、天花粉、女貞子等。

伴有脾胃虛弱見疲倦乏力、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胖齒痕、脈弦而無力者,酌情配伍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張錫純資生湯等。

伴有陽氣虧虛見舌淡胖潤澤、咳吐清稀痰、脈沉遲無力者,酌情選加清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炮附子、生麻黃、桂枝等,方有小青龍湯之意;大便乾燥者,酌用承氣湯類。

伴有習慣性便秘者,酌情選用紫菀、前胡、杏仁、桑白皮、瓜蔞、牛蒡子、決明子、生山楂等降肺通腸;月經期前後痤瘡明顯發作者,酌情選用澤蘭、懷牛膝、茜草等活血調經。

驗案舉例

案一:劉某,女,33歲,2002年3月4日診。

下頦及右嘴角處有散在紅色痤瘡,臉部其他部位萎黃,兩臉頰有黃褐斑。寸脈弦滑,關部無力。此痰熱兼有脾虛。

處方:淡豆豉、生梔子、連翹、元參、生石斛、皂角刺、赤芍、丹皮、扁豆各10克,薏米15克,柴胡、黃芩、半夏各6克,蜈蚣3條(研末吞服)。6劑水煎服。

二診:下頦皮損改善,右嘴角的痤瘡有了膿點,此佳兆也,加重透膿之力兼以補虛。

處方:淡豆豉、梔子、生地、當歸、赤芍、丹皮、浙貝母、天花粉、僵蠶、柴胡、生黃芪、党參各10克,知母、黃柏、黃芩、半夏、黃連、膽南星各6克,皂角刺30克,蜈蚣3條(研末吞服)。6劑水煎服。

三診:右嘴角的3、4粒大的痤瘡變小,下頦部痤瘡幾乎消失,但左嘴角有一小的新生痤瘡。上方繼服6劑痊癒。上方加麥冬、五味子各10克,皂角刺改為15克,繼服6劑以資鞏固。

案二:田某,女,37歲,2001年4月7日以治療黑眼圈就診。

面色晦暗,形體消瘦,黑眼圈,手足冰涼,失眠,氣短,經期腰酸,舌紅,脈弦緩滑無力。此肝陽虛也,當歸四逆湯主之。

處方:當歸、桂枝、半夏、乾薑、木通、遠志、石菖蒲各6克,赤白芍、五味子、黃芪各10克,細辛3克。6劑水煎服。

二診:上方服後尿道小便疼痛,面部開始生有痤瘡,舌紅。說明當前的主要病機為心火亢盛伴有肝陽虛。

處方:梔子、淡豆豉、生梔子、連翹、赤白芍、當歸、五味子各10克,半夏、木通、柴胡、黃芩各6克,細辛3克、乾薑4克。6劑水煎服。

三診:尿道小便疼痛愈,面部痤瘡好轉,但時有新的生長,黑眼圈也有好轉,面部晦暗開始好轉。上方加天花粉10克,6劑水煎服。

四診:面部痤瘡痊癒,舌紅薄白苔,有口瘡,脈細弱無力,並述月經時常錯後20天左右。上方去半夏加雞血藤30克以養血活血,6劑水煎服。

五診:月經來潮,錯後10天。來潮時小腹冷、腰酸,此腎虛之徵也。上方加重補腎調經之力,繼續調治黑眼圈。

處方:當歸、淡豆豉、茜草、澤蘭、熟地、懷牛膝各10克,木通、柴胡、黃芩、梔子、連翹各6克,細辛、吳茱萸各3克,雞血藤、川斷各15克,6劑。(張再康 河北中醫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不同部位出汗,反映不同臟腑問題
公益講堂 | 產後康復的終極解決方案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