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垃圾分類新問題:馬路上垃圾桶撤了一半,大家會因此亂扔垃圾嗎?

垃圾分類新問題:馬路上垃圾桶撤了一半,大家會因此亂扔垃圾嗎?

垃圾分類馬上就要從嚴執法了

7月起

生活垃圾不分類將變成違法行為

小觀一直在努力幫大家解答

垃圾分類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目前,上海的小區里已經做好準備了

那麼,馬路上做得怎麼樣呢?

短短兩個月不到

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垃圾桶足足少了83個

剩下的46個垃圾桶

數量還不到原來的四成

而這只是全上海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

上海公共區域的廢物箱數量減少了近一半

其中,長寧區、靜安區道路、公共廣場上的廢物箱

從原來的3000多個減少到1000多個

楊浦區相關區域的廢物箱

從原來的2000多個減少到800多個

會不會讓許多市民和遊客不適應?

相關區域亂扔垃圾的現象會不會激增?

記者進行了調查

撤掉垃圾桶後

隨地丟棄垃圾並未明顯增多

南京路步行街上,商賈如雲,遊人如織,垃圾量也十分驚人,撤走了六成以上的垃圾桶,豈不會亂套?但當記者6月20日下午走訪時,卻沒有看到明顯的髒亂差。

站在置地廣場門口的垃圾桶旁向兩側張望,路面基本難見暴露垃圾,先不論是否分類,但絕大多數遊客都主動將垃圾丟入了桶中。詢問他們是否覺得垃圾桶少了不方便,得到的答覆都是「沒感覺少」「挺方便的」。

記者沿著步行街,從西藏中路走到河南中路,一路46個垃圾桶邊,總共也就發現了5個暴露垃圾:一團紙巾、一個冷飲袋、三個煙頭。記者在一處垃圾桶前蹲守了15分鐘,扔垃圾的路人不下四五十個,所有人都走近了垃圾桶才扔,只有極個別人沒有「瞄準」投放口,垃圾碰到了垃圾桶壁,彈到了地上。

這個暴露垃圾是記者走訪南京路步行街時發現的唯一一個「遠離」垃圾桶的。

這些未能進桶的垃圾不會在外待太久,很快便被環衛師傅清掃。一名負責打掃路面的環衛師傅告訴記者,他們每人負責一片區域,將地上、長凳上、綠化中的垃圾掃走。她肯定地表示,撤掉多數垃圾桶後,她所負責的區域內隨地丟棄垃圾的情況並未明顯增多。

另一位正在清理垃圾桶的韋師傅告訴記者,撤桶後,他們不用再過多地重複停車、開門、換袋等一系列動作,工作效率提升了,也有更多精力可以專註到有限垃圾桶內垃圾的分類上,讓儘可能多的公共區域垃圾能夠分類運輸到後端進行處理,為已經疲勞運轉的垃圾處置末端減負。

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上人多,敢公然亂扔垃圾的人畢竟少,那一些路人並不那麼多的道路上,撤掉一半的垃圾桶後,會不會有明顯的亂扔現象?記者隨機走訪了楊浦區的平涼路(三星路至寧武路段),沿街的9個廢物箱現在只剩4個,可一路走下來,也沒發現明顯的暴露垃圾。

撤走大多垃圾桶後,韋師傅可以花更多時間專註於垃圾分類,工作更加辛苦,但從結果來看,更有意義。

垃圾桶「消失」得無人察覺

就記者的走訪情況來看,似乎撤桶並沒有造成明顯不好的影響。這其中,既有行人文明素質提升的緣故,也少不了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撤桶「藝術」。

上海欣誼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南京路步行街的撤桶並不是一口氣從129個減少到46個,其中有一個過渡期,先從129個減到66個,保持近1個月。跟蹤調查公眾的反應後,覺得時機成熟了,再從66個減到46個。「從目前的效果看,大多數市民和遊客並沒有明顯的不適應,我們就決定維持這個數量,繼續觀察。」該負責人表示。

2017年,上海綠化市容部門曾發布《上海市道路、公共廣場等廢物箱配置導則》,其中明確,商業文化大街廢物箱的設置間距原則上不低於50米;主要交通道路設置間距原則上不低於100米;其他道路設置間距原則上不低於150米;公交站點應至少設置1隻廢物箱,公共廣場等根據實際需要設置。

如遵守該導則,那麼南京路步行街的廢物箱最多只需設20組(1隻可回收物桶 1隻干垃圾桶)。「可實際操作中不能那麼『一刀切』,垃圾桶的密度要因地制宜。」黃浦區綠化市容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經過實地走訪調研後,人流量大、的確有需求的區域就多設置垃圾桶;反之,垃圾投放量較小的區域,適當減少甚至撤走垃圾桶。

記者注意到,步行街西藏中路至浙江中路段,道路北側設有垃圾桶6組,南側設有3組,而浙江中路至福建中路段的南側世紀廣場周圍,則一個垃圾桶都沒有。正是這種因地制宜的垃圾桶分布方式,讓「消失」的垃圾桶沒有引起公眾的不適,甚至「消失」得無人察覺。

平涼路的撤桶也是用了類似的方式,區綠化市容部門從排摸到正式撤走垃圾桶足足用了2個月,對沿路商戶進行宣傳解釋和溝通;撤桶後,區里還加強了商鋪分類上門收集和道路巡迴保潔的頻次,沒有發生撤桶後「失控」的現象。

只設置干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桶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其實,上海公共區域廢物箱的減少,並不是今年才開始的新鮮事。

早在2006年,上海就發布了《上海市道路、公共廣場等廢物箱配置導則》,和2017年版相比,雖在廢物箱密度的設置上相對更加寬鬆,比如,主要道路按照不超過50米間距設置廢物箱,中小道路按照不超過80米間距設置廢物箱,但相比以前以方便為主的配置原則,該導則已經開始限制廢物箱的數量,並逐步引導各區將數量過剩、沒有必要的一些垃圾桶撤走。

而如果嚴格遵照2017版的廢物箱配置導則來布局上海公共區域的廢物箱,那麼多個區域的廢物箱數量的確會在之前的基礎上減半。從這點上來說,其實各區還「拖」了兩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主要用來調研製定具體的撤桶方案,並給大幅度撤桶留足過渡的時間。

一些公共場所的廢物箱雖然減少了,但剩下的變得更「精緻」,已經貼上了比較形象的垃圾圖示,方便投放者「看圖操作」。

和小區「撤桶並點」的目的類似,上海公共區域廢物箱的逐漸減少,也是為了製造「不方便」,讓公眾逐漸養成正確分類投放垃圾和減少垃圾產生量的意識。近年來,上海公共區域廢物箱倡導只設置干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桶,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設置濕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政府部門其實有引導市民投放行為的意圖。」上述人士表示,參考國際先進經驗,將濕垃圾和有害垃圾就近投放到社區的集中收集點或專業回收處置渠道,才是更好選擇。否則,在公共場所增設濕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將引導大家都到公共場所投放這兩類垃圾,既不能節約公共服務資源,還容易污染環境,並且降低收運處置的效率,增加垃圾收運處置的成本。

以濕垃圾為例,在歐美、日本,居民都有濕垃圾「不出門」「不出社區」的習慣,即使在公共場所購買了食品,也會在餐廳、超市等制售食品的源頭分類投放吃剩的食品及包裝。在這些國家的公共場所,很難見到濕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垃圾箱,反而是各類細分種類的可回收物箱一字排開,吸引路人投放塑料、金屬、紙張、玻璃等可回收物。

日本街頭常見的公共垃圾桶,以回收可回收物為主。

另據透露,上海近期正在修訂《上海市道路、公共廣場等廢物箱配置導則》,未來這些公共區域的廢物箱設置規則將更加因地制宜,並且進一步減少沒有必要設置的廢物箱數量。同時,上海火車站南廣場、南京西路、徐家匯商圈、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廣場、外灘和豫園等上海重點「窗口區域」還將加大廢物箱垃圾的精細化分類收集,確保在廢物箱減少的趨勢下源頭垃圾的分類質量。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陳璽撼 胡幸陽 鞏持平

微信編輯:大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馬英九首次提出,韓國瑜舊事重提,蔡英文堅決反對,台灣的「自經區」到底是什麼?
與公益同行:垃圾分類 愛心捐贈 上海市第五屆城市自行車定向賽舉行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