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從黑水經茂縣回家,一路穿山越嶺,皆在峽谷間的山路上行走。兩邊俱是莽蒼蒼的大石山,連大塊綠色也極少見到。窮山惡水,奔騰不息,好在河流兩岸還有少許平地,這才得以讓山民生存下來。離茂縣城還有近三十公里,路邊右側突然出現一塊指示牌,上書「黑虎羌寨」,看看天色尚早,於是折向右行,造訪黑虎羌寨。茂縣歷來是羌族聚居地,與家鄉綿竹清平鎮一山之隔。清平原名大石壩,是茂州土司衙門所在地,可惜大山阻隔僅有小道與茂縣相通。對於茂縣的羌寨我是特別關注,像蘿蔔寨、黑虎寨在攝影師的作品中多次見到,如今走到近前,自然不容錯過了。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圖註:羌女

黑虎羌寨位於黑虎鄉,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羌族是我國古老民族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她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係。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羌族男人

羌族自稱「爾瑪」「日麥」,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羌族現聚居在四川西北岷江上游,是古羌後裔的龐大部落支系,現有人口二十多萬,以茂縣最多(十多萬人)。羌人遠古時期曾游弋於祖國西北,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故《說文》中稱羌為「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自秦漢起各支系逐步遷到岷江上游,開始半農半牧的定居生活。羌人曾一度鼎盛,党項羌北宋年間建西夏一統西北,定都興慶府,一度成為宋人的勁敵。今居住在茂縣黑虎寨的羌族,就是党項羌的一個支系。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西夏王陵

數千年來,各民族實力此消彼長,羌民們逐步向南遷徙,進入川西北岷江的上游,開始了半農半牧、農牧並舉的定居生活。他們「依山居止,壘石為室」,以狩獵為生。為躲避外來民族的侵擾,遠離戰爭之苦,羌人大多居于海拔很高的半山腰上。黑虎寨便是這樣一處極具典型意義的羌族山寨。黑虎寨古稱「黑貓寨」,漢代僅是一支小部落。唐代以後,農牧並舉。他們與其它族系少有往來,居占懸崖峭壁,常與來犯之敵強爭,並多次擊敗敵人的攻擊。唐代中期,吐番常擾,以土酋居所為中心築起了「邛籠」(石砌碉樓)。到了明朝族爭日益加劇,碉樓林立於河東與河西。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羌寨碉樓

群碉直立,像忠誠衛士,像英勇的戰將,像一部無字天書。細細一數,鷹嘴河山樑上共有7座好碉,12座殘碉,3座還有牆基的破碉。河谷台地上有3座好碉,4座殘碉均系四角方碉。已殘破的黑虎將軍寨有2座四方殘碉。黑虎羌寨總共有31座羌碉,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地上,有31座羌碉,可以想像全寨羌人付出的勞力是多麼巨大。長10公里多的黑虎峽谷,兩邊山地上散布14個大小羌寨,共建有幾十座羌碉,僅大寨子就建有24座碉,從大寨子往巴地五坡望去,在不到兩公里的地方,直立的羌碉像立在山上的旗杆一樣密集壯觀,真叫人驚讚。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羌寨碉樓

黑虎群碉直立在鷹嘴河山樑上,從河谷上望,直入雲天,山崗翠綠,藍天白雲,四周梯田層層。六月,遠處銀色的雪山,把座座羌碉襯托得格外壯麗神奇。鷹嘴梁左邊山地是成片細葉的青桐神樹林,著名的黑虎將軍寨隱蔽在神樹林中,顯得古老神秘。羌碉造型多樣:有5層,6層,8層,12層高,每層高3米,最高者達36米,最低的也有15米,有四稜角、六稜角、八稜角、十二稜角的,羌碉有幾條稜角就有幾面牆,如12稜角就有12面牆,內部近似圓形;羌碉各層都有窗口,窗口外小里大,是觀察和射擊孔;每層用方木向四周交錯輻射支撐,每層之間用獨木梯連接,直通樓頂。羌碉座南向北,與對面二庚米碉樓遙遙相對,煙火可見,聲音可聞。群碉背靠青山,左矗萬丈懸崖,右依田園,前迎河腳;7座羌碉順著鷹嘴河山崗一字陣列,十分雄偉壯觀。如今,羌碉四周只有幾家住戶。上千年的座座羌碉,顯出亘古悠久,雄健悲壯、滄桑的歷史。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黑虎羌寨

羌碉的建造者都是高級建築技師,必須具有精湛、嫻熟的技藝。羌碉是古代戰爭的防禦性戰碉和信息聯絡點,根據防守戰略戰術和地形地貌特點布局建造。羌碉的建造有四大特點: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就地取材節省勞力;精工細作長年建造;堅固耐久抗震性好。古代戰爭主要用弓箭、大刀、長矛。在戈矛時代,用羌碉作戰防工事,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羌寨河谷建碉,起到鎮守一片,保護門戶的作用。在羌寨山樑、羌寨四周、羌寨中心建碉能起鎮守羌寨安全、保衛戰略指揮中心的目的。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羌寨

羌碉的主要建築材料一是片石,二是黃泥,三是木料。一般羌寨都建在山坡高地,那裡有取之不盡的片石和黃泥土,就地取材修造羌碉,能節約大量勞力。古代修羌碉時,為了鼓勵羌民自發義務勞動、多出力,凡是背運黃泥、片石上到碉樓頂部的,每人獎勵一片熟豬肉、一片麥麵餅,可以想像當時羌民的窮困和負重。據此我們也不難推測,就地取材建羌碉是羌民的一大優勢。

對於羌碉,歷代有過不少文人墨客吟贊,但對它寶貴的文化(學)價值,特別是從浩大的工程學、建築學價值上去考察、去研究還很不夠。幾位美國學者專程到黑虎群碉一游,他們稱自然風光是大自然的恩賜,是自然形成的,而羌碉是古羌人的傑作,是人類文明的優秀作品,無論從建築學、戰爭學、歷史學角度去考察研究,它們都是人類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現存的羌碉不僅訴說著它們過去的輝煌和悲壯,亦成為現今羌民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羌寨

羌碉建造年代久遠,仍能保存下來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碉,首先要選好堅硬的青片石,不會風化浸蝕,對不規則的片石要用鐵鎚打制,敲去殘面,使每片砌成的片石之間的片距,間距縫隙與黃泥調和稠密度(調和次數要達三五十次,以細密度、粘結度最強為好),能與片石粘結一體,不怕日晒雨淋、風霜雪凍。羌碉牆基必須挖至有堅硬的岩石處。對牆基、牆體要精密測算,在技師的指導下,不能亂放一塊片石,亂糊一團黃泥。操作規程是每建好一層,要放一年,一年中若牆體完好,沒有一塊片石脫落,沒有一撮黃泥被暴雨沖涮,修建工程才算合格,一年建一層,每層樓內四周橫木支撐,讓其自行固牢,橫木交錯成輻射狀,12層的高碉,要修12年。修的羌碉多,按年輪修建,做到不誤工不誤時,整體按時完成。羌碉底寬頂窄,牆面由下至上逐漸向內傾斜,形成強大的向心凝聚力,使牆體上下左右前後,各層緊箍,堅不可摧。法國建築學家稱羌碉是「東方建築明珠」確實名不虛傳。漢代建的羌碉至今兩千多年,隋唐時期建的羌碉至今已一千多年,現在完好的羌碉比比皆是,頂天立地,雄奇壯觀,能屹立幾個世紀,是人類建築史的驕傲,是羌民族智慧的結晶。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羌族歌舞

黑虎羌寨,「黑虎」既是地名,也是人名,據說是紀念黑虎將軍的。黑虎寨原名黑貓寨,明末清初時,清兵襲擾黑虎寨,羌民在英雄楊文武(多兒太)的帶領下奮起反抗。楊文武就是黑虎將軍,他組織羌民製作了滾木、礌石、駑刀、毒箭及殺傷力極強的火器,並在黑虎鷹嘴河台地建造了異形多角群碉,共計88座,連點成線,易守難攻,一時間清軍竟然奈何不得。後清軍重金收買了姦細,趁黑虎將軍在地里勞作時,從背後放毒箭將其射殺,死時年僅22歲。

在茂縣黑虎羌寨領略神秘羌碉的風采,感悟羌人數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圖註:歡慶羌年

黑虎將軍犧牲後,黑貓寨改名黑虎寨。大家約定,本地所有女性自生至死,都要頭戴一頂用白布做成的留有兩端尾翼的虎頭孝帕,成年男子則頭裹青紗。這種孝儀萬年不改,如有不戴者會受到眾人的議論和譴責。幾百年過去了,沒有人違背當年的約定。這種頭飾一生中只有結婚那一天,會將白色頭帕換成黑色,因此本地羌人又被稱為「白頭羌」。至今我們走進黑虎寨,都可以看見頭戴萬年孝的羌女,她們不管在地里勞作,或是做家務,或是趕集時都帶著萬年孝,一切顯得那麼自然,似乎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為你戴孝一萬年,這是何等的承諾和殊榮?可見凡為民族做出犧牲的英雄,後人都會將其鐫刻在心裡。(彭忠富/整理;參考資料《羌族風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