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別不斷提醒孩子!父母越提醒,後果越糟糕

別不斷提醒孩子!父母越提醒,後果越糟糕

傍晚,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一個小男孩趴在窗前,開心地往窗外丟紙團。紙團丟完了,小男孩繼續從新本子上撕紙,有時還要塗抹上顏色之後才丟……媽媽進入房間發現了小男孩往窗外丟紙團的不良行為,提醒孩子「不能丟」。可她一轉身,孩子又繼續丟紙團。她只得又提醒了一次……

當做飯的媽媽被急促的門鈴聲驚到時,門外的保安叔叔告訴她,孩子趁媽媽做飯時往窗外丟了一個玩具,砸中了一位傍晚散步的老爺爺。雖然傷得不嚴重,但孩子的行為讓媽媽氣得不行。

「不斷提醒也沒用,就像一張牛皮!」

孩子的行為常常缺乏理性

很多行為科學家的研究常常發現,人的行為選擇的理性成分,不比鴿子高,小朋友就更是如此了。什麼意思?幼齡期孩子們,因為自我中心思維在腦瓜里佔上風,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下意識的反應、圍繞自己的意願進行。例如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好玩就要據為己有,例如看到可口的零食就要先吃……當他們覺得往窗外丟紙團很有趣,所以就一直丟,就像天女撒花般快樂,不懂得為別人考慮。

不斷提醒孩子——為什麼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呢?

「把玩具收拾整齊」,可孩子還在玩玩具;「去刷牙」,可孩子還躺在地上玩貓大戰老虎;「去洗手」,可孩子還在捏橡皮泥……時時提醒、天天提醒、不停地提醒……「直至發火的最後一刻」。當父母們習慣了總是提醒孩子,其實已經進入了教養的死胡同,不斷提醒孩子,孩子不聽;當父母不提醒,孩子就更不聽了。怎麼辦?

兒童心理學家凱文?勒曼經過研究發現,「如果父母不斷提醒孩子,只會讓他養成等待下一次你再提醒他的習慣。」當孩子經歷了父母的提醒,而他們多次無意或假裝沒聽到後,家長也還在提醒。結果,家長們的行為是在「告訴」孩子——他們的拖拉或假裝聽不到是被允許的,在他們最終做父母要求的事情之前,他們還有很多時間供自己消遣;在他們最終停止父母要求他們停止的事情之前,他們還有很多時間一直不停止。隨著父母們養成了不斷提醒的習慣,孩子也養成了忽視父母說話的習慣。

那麼頭痛的父母們最直接的做法,便是讓孩子重視父母說的話。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改正孩子不良行為?一位媽媽的壞習慣「抹除法」,建議大家試試

我有一位朋友喜歡鑽研育兒實用法,她還經常自創方法,最近我便學到了一個壞習慣「抹除法」。

她家是二孩家庭,家裡兩個男孩子,哥哥經常搶弟弟的玩具。直至有一天,媽媽不在家,哥哥因為爭搶弟弟的玩具時,導致弟弟的額頭被撞傷了,媽媽知道要對孩子進行嚴肅管教了,可是她要親自管教。

後來有一天,弟弟在客廳開心地玩小皮球,哥哥壞習慣再現,衝過去就把小皮球抱在懷裡,弟弟開始哭鬧。哥哥的整個搶玩具過程,被沙發上的媽媽看見了。

這時媽媽把哥哥叫到跟前,嚴肅地問哥哥:「你剛才做了什麼?」

「搶弟弟小皮球。」哥哥有些緊張。

「你的做法是對的?還是錯的?」

「錯的。」

「以後怎麼辦?」

「以後用借的。」你以為教育完了嗎?沒完!

「好,現在把你的《改正計劃書》寫下來。」媽媽接著說。

「為什麼要寫《改正計劃書》?」哥哥有些不情願。

「這是媽媽今天開始的規定,以後誰屢犯不改,誰就需要寫《改正計劃書》。」

小哥哥擠牙膏般,一點一點地終於把《改正計劃書》寫出來了,全文如下:

「我搶弟弟的小皮球是錯誤的,下次我如果想玩,我要向弟弟借。如果弟弟不借,我不能搶,我應該玩別的玩具。兩兄弟要相親相愛。」

媽媽也把弟弟叫到跟前,接著讓哥哥宣讀了一下他的《改正計劃書》,然後寫上日期,貼在房間的牆上。

過了幾天,哥哥「好了傷疤忘了痛」,又搶弟弟的小火車。「哥哥,你過來!」

「啊?又要寫《改正計劃書》?不要吧?」

「沒辦法,犯錯就要寫《改正計劃書》!」隨著《改正計劃書》寫得越多,小哥哥越痛苦,後來就對「搶玩具」很警覺 了,過了大半月,搶玩具就再也沒出現。

這種做法,適用6歲以上的小朋友,因為他們已經會一些文字和拼音;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通過畫畫或錄音做口頭的《改正計劃書》,因為頻繁書寫或錄音,對很多小朋友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不僅深刻了教訓,還能相對有效地避免他們下次犯同樣的錯誤。當這個做法的時間長了,牆上貼滿了一張張《改正計劃書》之後,下次孩子在要犯錯那一刻,會自動地啟動大腦的「反省機制」,他們的行為便得到收斂和改正。

為什麼這位媽媽的壞習慣「抹除法」會有效呢?

孩子會根據行為效果來選擇行為。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當孩子擦桌子,媽媽稱讚孩子勤勞,孩子很開心,下次擦桌子就更積極;當孩子摔玩具,媽媽說「玩具很痛,你如果不好好愛玩具,玩具就回老家了」,孩子下一次可能就不再摔玩具。這叫「效果律」,是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概念。當孩子因為一個行為得到了獎賞,孩子的行為便得到了強化;當孩子因為一個行為得到了懲罰,那麼孩子的行為便得到了弱化。隨著懲罰的持續進行,孩子的行為就能得到有效的改正。簡言之,孩子會根據行為的效果選擇未來的行為。上面的《改正計劃書》的做法,就是一種溫和卻有效的懲罰方法。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有屢次提醒也不改的壞習慣,試試這個《改正計劃書》吧!

關鍵字:壞習慣、行為糾正、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該書第一版已售罄,已第二次再印)。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真正贏在起跑線的開始:從小讓孩子學一門樂器!到底多重要?
有孩子VS無孩子,哪種女性更幸福?最新研究顛覆你的人生觀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