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土耳其「國寶級導演」錫蘭:孤獨指引我走向電影之路

土耳其「國寶級導演」錫蘭:孤獨指引我走向電影之路

中新社上海6月21日電 題:土耳其「國寶級導演」錫蘭:孤獨指引我走向電影之路

中新社記者 繆璐

從學工程到從事攝影再到最終成為導演,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努里·比格·錫蘭一直都在尋找「能更好表達人類深度和複雜性的媒介」。

「我非常喜歡文學,這可能跟我不是特別社會化的性格很契合,但是我又不是很擅長文學,因此我選擇了導演。」錫蘭如是評價自己。

1959年出生於伊斯坦布爾的錫蘭,在土耳其被稱為「國寶級導演」,他也是經常登上戛納電影節領獎台的優秀導演之一,入行至今共有6部劇情長片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並獲得過戛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評審團獎等多個獎項。

大器晚成的錫蘭36歲才做成了自己的第一條片子,錫蘭表示,他真正意識到想做電影是在服兵役的時候,那時他不認識部隊里的人,就是這樣一種孤獨讓他讀了非常多的書,從而把他指引向了電影之路。

喜歡並享受孤獨的錫蘭,為了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其電影經常就在家旁邊的社區街道進行拍攝,並時常在電影中和家庭成員一起表演,並且其電影作品始終洋溢著一股彌散不去的憂鬱感。

錫蘭坦言,自己就是一個很憂鬱的人,「對我來說這應該是生命當中比較悲劇的事情,但我希望用憂鬱創造一種生命的意義,讓生命更持久。」

錫蘭有著一套獨特的電影語言,用深沉悠長的鏡頭描繪生命的軌跡,用充滿詩意的對白寫作和文學性極強的敘事方式準確表達其哲學思考,讓觀眾在沉默中窺見人生的真相。

錫蘭早期的電影中對白和背景音樂使用非常少,他希望能通過環境中呈現的最天然的聲音來表達當下的情感,比如風聲、鳥鳴聲等。隨著拍攝的電影越來越多,錫蘭開始做不同的嘗試,在電影中逐漸加入了比以前多的對白。

長達196分鐘的電影《遠方》,就有一大半的時間,觀眾需要陪伴主人公們辯論、困惑、爭議。有影評人覺得,這是錫蘭刻意加入了自己對人生諸多層面的思考。

但錫蘭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這些對白並不是作為技術性手段想告訴觀眾什麼,他只是故意和觀眾們玩了個「小遊戲」,在編輯和拍攝電影的時候,他並不會為所有角色都賦予真實的對白,他希望觀眾能在看過電影之後,自己去辨別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謊言。

錫蘭認為,電影是自己唯一的表達方式,所以對他來說,每一場電影的靈感都是一次機遇,「我不是一個多產的導演,不會在短時間裡拍很多電影,因為我覺得每拍一部電影都會影響我,改變我,所以我並不著急。」

對於未來是否會嘗試拍土耳其題材以外的電影,錫蘭笑著說:「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哪些細節,細節對於導演來說就是我們的表達語言,土耳其文化的每一個細節我都非常了解,但其他地方我不行。」

作為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錫蘭對獎項卻有另一套看法:「評委會的選擇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不用將最終的決定和結果看得那麼嚴肅,更多時候取決於這部電影出現在對的時間裡,電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