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夏至習俗是什麼?戴綠帽、燒大船、唱歌跳舞到天亮

夏至習俗是什麼?戴綠帽、燒大船、唱歌跳舞到天亮

夏至在年輕一代中國人心中,要麼喚起童年「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美好回憶,要麼喚起高中地理「求某地太陽高度角」的恐懼。其實,對季節變化敏感,不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現象。

作為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南半球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夏至不僅在中國被列入二十四節氣,在其他文化中也會被慶祝。

法國仲夏節要「戴綠帽」

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六月下旬的仲夏節,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如今的仲夏節,常被人認為與紀念施洗者聖約翰的「聖約翰節」是同一個節日。實際上,歐洲慶祝夏至的習俗,比基督教歷史還要久遠,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早期

所以,仲夏節與聖約翰節的慶祝活動,相比宗教慶典,更類似於集體狂歡

在法國北部村莊Jumieges,人們用模仿祭祀的方式慶祝夏至。從中世紀起,到十九世紀中葉,每年6月23日晚上,當地的「綠狼兄弟會」都會選舉出一位新頭領。這位頭領得戴著綠色的帽子,帶領兄弟會成員集體到教堂唱詩、做彌撒,為第二天的聖約翰節禱告。

離開教堂後,「綠狼兄弟會」的成員開始第二輪慶祝,圍著篝火跳舞,唱讚美詩,等快到午夜的時候,兄弟會成員要假裝把頭領扔進篝火裡面去燒,以表達對太陽和火的崇拜。這些歌舞慶祝活動,將作為聖約翰節的一部分,一直延續到24日。

愛沙尼亞仲夏節燒大船

在整個歐洲,仲夏節都與狂歡、凈化相聯繫,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也提到「Why, this is very midsummer madness」,似乎夏至這天,再瘋狂的舉動都合情合理。

在緊鄰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仲夏慶典同樣是披著聖約翰節外衣的一場狂歡。與中世紀的法國人類似,愛沙尼亞人也會圍著篝火通宵跳舞,而這種風氣,在一個叫Kihnu的島上最為盛行。

Kihnu島位置偏僻,只有580名居民,平時就靠打魚維持生計,但在夏至晚上可就沒那麼安靜。

除了跳舞、酗酒、烤肉、跳火堆這些常見的狂歡項目,Kihnu的居民們還會焚燒使用過的木質漁船。按照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里的說法,通過用篝火焚燒木船,可以驅除漁業的風險保護漁民安全

加拿大原住民跳太陽舞

加拿大西部的薩斯喀徹溫省靠近北極圈,所以白晝時間最長的夏至,被當地的印第安克里族認為是一年的開始

薩斯喀徹溫省的草原上,有用來推算夏至、冬至日期的卵石陣,克里族認為這些石陣是由人類以外的生物修建的。儘管沒人知道石陣的確切來歷,克里族也已經搬離草原上的帳篷,普遍接受了西方曆法,但他們還是會在夏至日前,聚集到這些卵石陣附近

世代以來,克里族人一直在這天站在山丘上,面朝「死者的國度」所在的南方,用一種叫「太陽舞」的儀式紀念死者、慶祝夏至、為新的一年祈禱。這樣的慶祝活動,有時會一直持續到七月中旬。

由於夏至日對印第安原住民來說,意義相當於新年,1996年,加拿大政府將6月21日確定為「國家原住民日」。

漫畫中的日本夏至祭

東亞文化圈裡的中、日、韓三國,對節氣的理解差別不大,都與「陰陽運行」相聯繫。農曆五月被認為是陰陽轉化的夏至月,按照《禮記·月令》的說法,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月份,所以端午節在東亞三國,文化意義與歐洲狂歡、驅邪的仲夏節差不多

不過,由於日本傳統信仰中的天照大神是一位太陽神,因此即使東亞地區夏至節的地位基本被端午取代,但日本各地在夏至日當天,還是會舉辦盛大的「夏至祭」慶祝儀式。

三重縣伊勢市的二見興玉神社的「夏至祭」,在二見浦的夫妻岩進行。每當夏至凌晨,來自日本各地的遊客會身著白色衣服,等候在海邊。當太陽從夫妻岩中間升起時,人們會一起走入海中,祈禱天照大神的庇佑

這一活動,早在江戶時期就開始流行。除了夏日祭,吃冬瓜也是夏至習俗之一,關西地區還會吃象徵著「抓住好收成」的章魚,關東地區則食用新小麥做成的麻糬,以祈求豐收。

狂歡吧,巴西六月節!

一般來說,生活在高緯度地區和農耕文明區的人們,對夏至的到來會更敏感一些,但由於殖民活動,特定的夏至的習俗也會被傳播到世界的其他地區。起源於歐洲的聖約翰節,被葡萄牙人傳播到巴西之後,與當地民俗融合,形成了巴西六月節。

六月節是巴西最重要的冬季節日,慶祝活動從6月13日一直延續到七月中旬。狂歡主要由篝火、四對舞、露天音樂會組成,在有些地區,還有赤腳走炭火、舉辦假婚禮等活動。玉米製品是節日的傳統食物,這體現出巴西六月節與南美洲傳統豐收慶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參考資料:

[1]Anderson, M.A., 2011. Fire, Foliage and Fury: Vestiges of Midsummer Ritual in Motets for John the Baptist. Early Music History, 30, pp.1-53.

[2]Bill Gasperini, 1997. Once a Year, Quiet Islanders Dance All Night.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p.10:3

[3]Kehoe, T.F. and Kehoe, A.B., 1977. Stones, solstices and sun dance structures. Plains Anthropologist, 22(76), pp.85-95.

[4]Sandroni, C., de Souza Santos, E., de Oliveira Santos, C., Sales, P.M. and Iyanaga, M., 2016. Musicians in Street Festivals of Northeastern Brazil: Recent Changes in Forró Music and St. John"s Day Festivities. The World of Music, pp.159-179.

[5]王海燕, 2008. 古代日本五月五日禮儀中的中國因素. 古代文明, (1), pp.91-98.

[6] 周星, 2014. 東亞的端午: 以 「藥物」 為中心. 中原文化研究, 2(5), pp.68-75.

作者:馬馬馬

編輯:李小葵

一個AI

夏至到了,你打算吃餃子嗎?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作為生物學博士,我們給小孩選疫苗的戲好像也不少
這個新發現的人體極限,可能比你想像的要低得多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