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粵菜尋蹤:為了吃傳說中的八寶扒鴨,我差點在芳村走丟了
一座城市,該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夠成為美食之都呢?
奇香樓炸雲吞
無數人可能會給出無數個答案。於布丁而言,美食之都的意義,來到廣州之後才真正領會到。對不同地區的食物具有極強包容性,對食材的極致挑剔,以及對製作美食的工藝精益求精不厭其煩,上述種種,都是廣州作為美食之都的根本。
八寶扒鴨
熟悉廣州美食的人大都知道,在荔灣越秀白雲這些老區找到老字號美食的概率,要比天河蘿崗大得多。布丁有個不成熟的猜想,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老區的大廚和食客多年下來已經成為親密的街坊關係,二是老師傅們為了讓街坊吃到匠心出品,即使物價翻倍也堅持薄利多銷。
老熟客
有來有往之間,就形成了店家堅持品質和低價,食客堅持幫襯和傳播的良性循環。在這種循環之中,其實最核心的就是老街區的人情味。很多失傳的粵菜譬如八寶鴨、桂花扎等,都要往老街區里尋,才有希望能找到這些失落的珍寶。
碗碟皆殘破
位於荔灣區芳村五眼橋的奇香樓就是這樣一家老粵菜館。從五眼橋橫街走進深深的巷子里,七拐八拐差點就要在芳村迷路了。第一眼看到奇香樓的破舊門面,基本就能知道,在這樣的地方不要強求什麼環境和服務。
年節前後可以看到的特別菜單
奇香樓創建於上個世紀80年代,相較於廣州的百年老店而言,只是位年輕的小兄弟。但對於住在附近的街坊而言,卻已是風風雨雨相伴數十載。早上六點開門營業做茶市,中午和晚上做飯市。一樓辟出小小門面做餅屋,逢年過節還兼賣粽子,充滿了經營的智慧。
白切雞
第一次來奇香樓,是在即將過年節的冬日。晚市才剛開始,沒有什麼客人。樓下老奶奶們在快手快腳地包粽子,看我拿著一提(4個)粽子要買,趕緊攔住。我不解其意,奶奶卻對我說,「這個放久了冷了。你等等下一鍋,新鮮出鍋的更好味。」真的瞬間就好感度爆棚了。
三絲魚肚羹
走上二樓,窗戶開著四面透風,坐下也沒有人來招呼。像在自己家一樣,自行去拿了茶杯碗筷水盅沖洗,然後老闆娘才出現在身旁為我們下單。點了招牌八寶扒鴨,魚青炒腰丁,荷蘭豆炒豬脷和三絲魚肚羹。其中八寶鴨和魚肚羹都是工序非常麻煩的功夫菜。
荷蘭豆炒豬脷,家常味道
八寶扒鴨要先用光鴨去骨,後往鴨腹內填滿蓮子、百合、薏米、板栗、白果、冬菇、鹹蛋、瘦肉和糯米,再將鴨脖打結紮緊,表皮上色,油炸後轉入湯汁中燉煮幾小時。切開後糯香四溢,口感像是在吃鴨形粽子。但天氣太冷,鴨油和醬汁很快就凝固,比較影響口感。
八寶扒鴨
魚肚羹20元一大盆,但工序複雜。魚肚油爆後煨煮切絲,高湯吊味,還要推薄芡入蛋羹,少了哪一步都無法讓魚肚做到無比鬆軟。那道其貌不揚的魚青炒腰丁同樣不簡單,鯪魚去皮後取肉絞打成魚滑後,再手工捏成橄欖狀的魚青,與腰果馬蹄爆炒魚腥味全無,很美味。
魚青炒腰丁
值得一提的是,老闆娘非常健談,從我們下單時就不停勸阻我們不要點太多,並詳細介紹各種菜的做法。我笑問她不怕我們偷師嗎?她回答說,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受得了這種麻煩?不怕你們偷師,就怕手藝失傳啦!
聽得布丁心裡微酸又無言以對,只好多來吃幾次幫襯一下了。
另外,夏天去吃會比冬天的體驗更好,因為菜不會那麼快冷掉凝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