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為何用「三長兩短」代指死亡,或與五把名劍有關

古人為何用「三長兩短」代指死亡,或與五把名劍有關

古人為何用「三長兩短」代指死亡,或與五把名劍有關

在老一輩的人口中,我們經常聽到他們會用「三長兩短」來代指意外的災禍,而這裡所謂的災禍,一般就是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長、短本是形容物體的長度詞語,為何會跟死亡災禍掛上鉤呢?

這個形容災禍的詞語出自於明朝範文若的《鴛鴦棒·恚剔》:「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在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也曾出現過,雖然這個詞語是代指死亡,但之是一種假設的語氣,是猜測之後可能的災禍死亡。

中國的漢字運用和演變都是有據可循的,「三長兩短」演變為這種含義,也定有根據,不是無的放矢,據筆者查閱典籍,這個詞語的由來跟五把名劍有關。在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非常喜愛寶劍,因此他收集了天地之間最珍稀堅韌的材料,請當時的鑄劍名匠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

這五把劍都是當世難得一見的寶劍,因此,也引來了許多血雨腥風,吳王闔閭曾經攻打越國,勾踐送上其中三把名劍議和,吳王僚也被專諸用其中的魚腸劍給刺殺至死,這五把劍每次出現,都攪動風雲,許多人因為這五把名劍而命喪黃泉,遭受意外之禍,而這五把劍,是三把長的,兩把短的(歐冶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因此後世將「三長兩短」作為了災禍、意外死亡的代名詞。

對於這個詞語的由來,並不止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與棺材有關,《禮記》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因為古代的棺木是一個長方體,有六面,但是棺蓋由於風俗習慣不同,形狀也不同,但是其餘五面,都是木板構成,棺材底面和左右兩面是三塊長木板構成,而前後兩面是兩塊短木板構成,一般人死,都要入殮,裝進棺材,但是直接說進棺材太不吉利了,古人說話都講究,委婉,因此他們換了一個說法,用棺材「三長兩短」的特點來代指災禍、死亡。

最後一種說法,是跟古人的祭奠儀式有關,筆者少時吃飯,曾把筷子豎著插在飯上,被罵的很慘,因為爺爺奶奶說非常像插香祭奠死人,每年清明節祭奠祖先的時候,我們都要在祖先的牌位或者碑前焚香躬拜,在古代,焚香也是有特定的禮制的,就是兩根短燭,三柱長香,這就是所謂的「三長兩短」,能夠享受到這三長兩短的待遇,也就是遭遇到了不測。對於這個詞語的由來,各位覺得哪個說法最可信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梅說史 的精彩文章:

此女40歲都嫁不出去,冒死對君王說了4句話,立刻被封為王后

TAG:青梅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