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劉邦的開國功臣韓信身邊有個很有名的謀士叫「蒯徹」,但是三代以後因為漢武帝叫劉徹,所以漢代史書上改「蒯徹」為「蒯通」,徹即通也。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漢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是察舉制,科目包括孝廉、秀才、明經、賢良方正,舉秀才是推舉才能優秀者。然而東漢開國皇帝叫劉秀,為避「秀」字,改「秀才」為茂才,所以整個東漢都叫舉茂才了。

《莊子》是道家除《老子》以外最重要的典籍。然而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劉庄,為避「庄」字,東漢把《莊子》改為《嚴子》,嚴即庄也。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隋唐時期中央官製為三省六部制,其中六部中主管民事的原稱「民部」,當唐太宗叫李世民,為了避諱「民」字,改稱「戶部」,以致後來但凡提及六部,都順口稱為「立、戶、禮、兵、刑、工」,似乎忘記了「戶部」本來叫「民部」。

同樣還是為避李世民的諱,佛教的觀世音菩薩中有一個「世」字,索性省去該字,是為「觀音」菩薩,不過玄奘法師翻譯給李世民的《心經》里,開首一句是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翻的是「觀自在」菩薩,也就不存在避諱的問題了。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同樣還是避李世民的諱,唐初名將李勣,原名其實叫徐世勣,後來功勛卓著被賜姓「李」,因為改為「徐世勣」,結果李世民當了皇帝,為了避「世」的諱,索性再去掉一個「世」字,變成了「李勣」,三個字的名字不僅變成了兩個字,而且連姓都換了。

文/鳳陽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江居士 的精彩文章:

TAG:臨江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