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對孩子發脾氣和講道理都不聽,記住這幾點,教育孩子更輕鬆

對孩子發脾氣和講道理都不聽,記住這幾點,教育孩子更輕鬆

本文為木蓮媽媽原創作品,圖片為木蓮媽媽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收藏

現在父母人群的年齡基本是70後80後佔大部分,這個年齡的父母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於自己的孩子教育方式上,相對於老一輩的教育,有 很大的區別。

現在的父母基本都會採用講道理的方式,平時會看大量的育兒知識來武裝自己,最後都希望能把孩子教育的懂事聽話又上進。

但往往在教育中,相信有些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就是對於孩子犯錯,剛開始講一些道理還能得到孩子一定的認同,能改變一下。

時間長了,再給他們講一些道理,孩子的狀態就是這耳朵聽,那耳朵冒,為此也讓家長大傷腦筋,氣的想打孩子,但是知道那樣更不行,可是講道理髮脾氣都行不通,那對於孩子的教育到底該怎麼辦呢?

教育孩子,實際上並不是完全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體會的過程。

作為成年人來說,也不喜歡老聽長輩的一些說教式的言語,比如平時的家庭大聚會,經常能聽到有些長輩說,我吃的鹽比你走得路還要多,很多事情要聽我們的,否則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甚至會講更多的大道理,往往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和方式來指導或者是左右年輕人的思想。

換位思考一下,作為成年人,對於說教都不是很喜歡,何況一個小孩子,對於父母的這種講道理,時間長了,也會產生抵觸的心理。

可能很多父母會問,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更適合孩子?

1不要評論對與錯,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事實的原委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對錯,往往會這樣做,直接把孩子叫過來,開口第一句話就是:你知道哪裡錯了嗎?看似很平常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已經給了定論,認證這件事情做錯了。孩子這時多半會站到家長的對立面。

專家指出,在與孩子的面對面溝通中,直接肯定孩子的錯誤,順理成章的批判孩子是很忌諱的教育方式。

這個時候,父母擔當的角色是幫助孩子理清楚事情的原本情況,讓孩子自己來評判對錯,這樣對於他們內心的觸動也是有利的,更能讓孩子,意識到對錯,並加以改正。

2要給予孩子自我發泄的機會

有的時候,孩子是無端的哭鬧,家長也沒有找到什麼具體的原因,為此很多家長就開始指責孩子,愛哭,哭鼻子是不乖的孩子等等的話語。家長可能沒有理解一個道理,對於孩子而言,哭鬧也是體現孩子心情的一種狀態,家長要找到根本的原因,找對此時的角色定位,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父母的建議,是一個對於自己情緒心情傾訴的對象。

3用實際行動來替代說教

平時生活中,對於孩子一些習慣的養成,用行動代替說教的辦法會更管用。

比如糖糖從小就不太愛刷牙,為此,媽媽也是一遍一遍的和孩子講道理,可是效果並不理想。於是一次媽媽拿著孩子心愛的玩具說,這個布娃娃的牙齒不幹凈,可能是有細菌了,你能幫助她刷牙,把細菌趕走嗎,她太疼了。

孩子欣然的答應了。

媽媽接著說,布娃娃表現很好,你也很開心對吧,那你能好好的刷牙,也讓媽媽開心嗎?

糖糖開心的答應了,從此再也沒有由於刷牙的問題爭吵過。

講道理遠不如讓孩子感同身受,用實際的行動來讓孩子體會這種道理更重要。

言傳身教對於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父母不要以說教的方式來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的身上,對於孩子的行為思想起到側面引導的作用就可以了,孩子的風景,需要他們自己去描繪和渲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蓮媽媽 的精彩文章:

孩子多大以後就要穿「褲褲」了?早穿有哪些好處?當爸媽的要知道
胎兒的排泄物去哪了?事實是這樣,生過孩子的媽媽也不一定會知道

TAG:木蓮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