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自動駕駛時代:智能座艙「C位」啟示錄

自動駕駛時代:智能座艙「C位」啟示錄

文 | 魏啟揚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在剛剛結束的CES Asia 2019上,總共才6個展區,汽車科技就獨佔了2個展區,為展會貢獻了半數以上的亮點。在這2個汽車科技展區中,智能座艙的相關展品數量最多,除了賓士、奧迪等傳統主機廠外,百度、大陸等科技巨頭和Tier 1也帶來各自在智能座艙方面的最新成果。

通過此次展會,汽車行業透露出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智能座艙已經成功佔據「C位」。智能座艙不光是展會的看點,也是汽車廠商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角力的重要方向。

汽車科技五花八門,智能座艙憑啥登頂「C位」

翻查歷屆CES或者CES Asia中汽車科技的展示內容,無人駕駛、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網路互聯、人車交互等都曾是展會中的熱點,但從來沒有哪一項技術像智能座艙一樣,引發所有汽車廠商的注意,並在展會上推出各自落地產品或概念產品,成為「最靚的那個仔」。

智能座艙能夠登頂「C位」,是技術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當前市場形勢下,行業做出的集體選擇。

首先,相比遙遙無期的自動駕駛,同樣是新概念的汽車「新四化」建設已有了部分成果,一些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生態正在融入汽車,像ICT、金融保險甚至房地產服務都開始逐漸上車,智能座艙是展現這些成果和應用的最佳載體。在科技巨頭和部分傳統主機廠的推動下,智能座艙呈現出「全面開花」的態勢。

在本屆CES Asia展會上,百度Apollo就帶來了最新的小度車載OS Future版亮相,根據官方說法,它是全球首個面向無人駕駛場景的軟硬體一體化人工智慧車聯網解決方案,包含了人工智慧車聯網系統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具備完整、開放和多模交互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汽車品牌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中,高德地圖、科大訊飛、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天貓精靈等AI研發機構和AI應用的出現頻率也非常高,像全新一代奧迪Connect互聯繫統就全面接入了阿里生態。比如查找加油站、加油站自動車內付款、在線免密支付停車費等應用都為阿里的技術支持,Connect互聯繫統甚至還通過天貓精靈讓用戶遠程控制各種智能家居設備。在這波智能座艙的熱潮中,科技巨頭們成了其中的主力。

其次,下行的市場趨勢給了汽車行業巨大的營銷壓力。產品端的創新成為刺激銷售,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站在行業的角度,機械素質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燃油車的傳統三大件(發動機、變速器、底盤)的細微改善都要經歷漫長的市場驗證,新能源車和自動駕駛也在循序漸進的發展之中,那麼就只能從舒適性配置、科技配置等「看得見」的地方入手,來提升用戶的體驗。

於是智能座艙在這個「特殊時刻」站了出來。除了通過各種「黑科技」來填充汽車的內涵和價值,刺激用戶購買外,還利用互聯網的數據思維,圍繞用戶的個性需求打造「千人千面」的車載系統,用提升用戶體驗的方式來推動銷售。

數據、情感與粘性,智能座艙坐穩「C位」的關鍵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智能座艙佔據了「C位」,要如何才能坐穩「C位」呢?

1、數據,數據,數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在自動駕駛時代,汽車將從出行工具變成智能移動空間/硬體,這一點在行業上已達成共識,但是其中有一點很多人沒有關注到,汽車變成智能移動空間/硬體的過程是什麼?

手機的進化歷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進化,不單單是手機功能的變化,其中的關鍵在由手機系統形成的各種應用的生態融合,而數據則是關鍵中的關鍵。

同理,智能座艙的進化也將經歷一段生態融合的過程。之前汽車座艙里的很多功能都是單獨割裂的,數據無法在功能和功能之間互通。

一個最為明顯的案例,車內儀錶盤中的數據永遠無法與中控台的數據互通,即便儀錶盤中顯示的實時速度、水溫、油量等數據也是單獨封閉的系統,比如一些車輛配備的「自動剎車「系統,可以根據前方跟隨物的速度自動調節速度,但無法調用水箱數據,當水溫過高時也採取自動剎車措施,提醒用戶停車檢查,避免發動機損壞產生更大損失。這些數據無法形成協同合作,因而也無法完成生態融合。

現在,很多互聯網應用先後上車,科技巨頭們也希望用車載系統來構築車聯網生態,因而對數據的掌控將是智能座艙能否一直處於「C位」的關鍵。

數據的掌控分為兩個部分——開放和利用。數據開放是構建生態的基礎,數據利用是智能座艙體現價值的所在。

2、智能座艙要「懂車」還要「懂人」

根據相關統計,10年前我們平均每天在車上的時間大約是60分鐘,如今在上海地區,用戶平均的通勤時間為86.8分鐘,北京地區的通勤時間更是達到98.8分鐘。隨著在車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在未來,我們對智能座艙的依賴程度也將越來越高。

我們對智能座艙的依賴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對汽車行駛狀態各項數據的掌握,由於這關係到行車安全,特別在自動駕駛時代,智能座艙的作用更為重要。

一方面是對用戶的情感表達。智能座艙的關鍵特點在於人機交互,雖然語言交互、手勢交互等新技術都開始進入車內,但交互方式還是十分生硬,比如用戶發出「回家」、「播放音樂」這類指令,車載系統做出的回應是帶著機械式的冰冷感覺。

因而未來的智能座艙一定得從被動的命令式交互向主動的環境情緒感知式交互進化,從人找服務變成服務找人,與用戶達成不用開口即能形成協同的默契。

像起亞就在本次CES Asia上展示了「實時情感自適應駕駛」(R.E.A.D.)系統。這套系統可以通過感測器、震動座椅等感知面部表情、心率等,再根據反饋信息來調整車輛的參數。比如感知心情低沉或緊張時,系統會自動調整車內溫度、音樂、燈光、香味、座椅的震動方式,甚至必要時還會啟動自動駕駛模式,以此緩解情緒。

很顯然,已經有車企在為智能座艙注入「情感」行動了。

3、將汽車用戶變成系統用戶

在互聯網行業,在線時長是考量一個產品或者一個項目非常重要的維度,對於智能座艙來說,如何增加用戶粘性,提升用戶在線時長同樣是其體現價值的重要一環,車載系統與用戶的關係就變得非常關鍵了。

因而,我們要想辦法讓智能座艙、車載系統在用戶用車的2,3個小時時間之外,與用戶產生更多的聯繫和觸點,除了適應用戶的個性化使用習慣,保持不斷的升級迭代外,用諸如遠程泊車、自動取車這樣的技術來增加用戶的在線時長,讓汽車用戶變成系統用戶,這樣才能讓智能座艙和車載系統長期佔據「C位」。

成為「C位」王者,智能座艙還要解決兩個問題

上文已對未來的智能座艙進行「畫像」,完成未來與現實的跨越,智能座艙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要完成對用戶表情、情感的識別和解碼。

能夠對用戶進行情感表達是智能座艙在未來必須具備的能力,實現情感表達的關鍵在於對用戶情感和特定場景的識別,只有主動識別出用戶的情感需求,提前對用戶的要求作出判斷,才可以為用戶提供更主動、更情感化的交互體驗。

在現階段,基於高精地圖或者外部感測器等技術,場景識別的問題可以比較好的解決,但用戶的情感識別則還存在技術盲區。

像賓士就曾為旗下多個車型裝備了「注意力輔助系統」,對用戶的駕駛行為進行疲勞監測。雖然賓士判斷用戶是否疲勞駕駛時的演算法比較複雜,基於方向盤轉向的角速度變化,同時考慮車速、發動機狀態、縱/橫向加速度、偏轉率等因素,最後綜合計算出結果。但由於該方案主要考慮汽車內部情況,對外部環境因素考慮較少,對用戶的情感識別缺失,缺乏有效的綜合評判,因此準確性有限,誤報時有發生。

只有在面部表情識別、語音交互情感識別、駕駛狀態評估、情緒TTS與擬人化TTS等技術完成突破後,智能座艙才能在車載系統的支持下真正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

其次,要打通晶元和系統的界限,完成系統融合。

智能相對論曾在《智能座艙:屏幕「堆砌」不是全部,「雙商」滿分才是歸宿》一文中提到過,由於汽車的各種晶元和系統還沒有完成數據通聯,因而智能座艙的「任督二脈」始終沒有打通,車聯網生態也一直在「畸形」發展。

目前的一輛普通乘用車上大概有100多個ECU(電子控制單元,也稱「行車電腦」),每個ECU又對應不同的操作系統,以及不同的應用軟體,ECU之間則依靠線束以及CAN匯流排進行數據傳輸。這也是說,一台車上裝備了100多台沒有統一標準的電腦:晶元不同,操作系統不同,應用軟體不同。

智能座艙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將這些分隔開的服務、應用以及內容整合到一個平台上,簡化用戶操作,為用戶提供更加便利的交互體驗,創造屬於智能座艙或者智能汽車的原生應用。

總結:從本屆CES Asia 2019的展會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捕捉到智能座艙明晰的發展趨勢,而數據與生態的融合、情感交互的技術突破以及系統層面的重構將是智能座艙未來發展的關鍵。可以預見,在自動駕駛時代,佔據「C位」的智能座艙將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驚喜。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驅動網 的精彩文章:

順風車市場迎來重磅玩家!高德地圖攜4億月活用戶入場
新品評測:訊飛智能錄音筆SR701旗艦版,實現錄音實時轉文字!

TAG:驅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