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賢首五教分析

賢首五教分析

賢首五教分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個本覺兩個字是指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究竟的部分,你能夠具足法界性、真如性、如來藏性等等。不覺是一種動詞的表法,你不覺什麼?那是從哪裡開始?從始覺開始。始覺引出佛性,就看你的發心,你的發心就相應於你的本覺是什麼。

我們本覺具備了最大的能量,就像一個電池,這個電池能量相當的大,但是你只用五燭光,它也只能夠發亮發到五燭光的亮度,你點一百燭光,它發亮就發到一百燭光,你要點五百燭光,它也能發到五百燭光,那就看你怎麼點了。所以你現在一發心只發五燭光而已,那你這個電瓶也只能發五燭光的光,你要是點一百燭光,它就發一百燭光。現在你從始覺的發心來看你本覺那個不覺是不覺什麼。

這個觀念有沒有弄清楚?不是我的本覺就是本覺什麼,本覺指的是本來都具足的最崇高的佛性,所以本覺像電池。發心像燈泡,所以你發的心大,你看你不覺的就大,你發的心小,你不覺的就小。所以你這一個發心的大小,就把你那個蘊藏量顯現出來的,那個本覺就變成那個大小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個理路你一定要弄清楚,沒有弄清楚你跟人家講佛法,我告訴你自己會攪成一團,本覺、不覺跟始覺的發心這個地方,這三個關係一定要弄清楚。

本覺是本來具足,從法界性、真如性、如來藏性,一直到二空法性跟偏真性你都具足。但你現在開始發心了,發的是五燭光的偏真性,所以你不覺就變成不覺偏真性了。你看體是什麼,電瓶的能源,發心變成什麼,變成相。而這個相就造成它的用,不覺的用就出現了。本覺是體,發心是相,不覺是用。或者你說發心是用,不覺是相也可以。因為你起作用,發心開始起作用了,作用的小,所以相,不覺的相就小,但是體還是一樣大。體相用,本覺是體,體是無限大的,具足一切的,你現在起作用只有五燭光而已,所以所現出來的那不覺的相就那麼小了。

賢首五教分析

那發心以後開始,這所修的路途不一樣了。發心起作用,要看你的作用大小嘛。它也是一樣,小教從發心一直透過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到達暖頂忍世第一,到斯陀含、須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果位,這一條路走下來,可以說是很短的路,這一輩子絕對可以成就,要修這個東西一輩子可以成就。那麼你這一下子就可以從七信,圓教的七信位開始。但是你假如要停在那個地方不起作用了,那就焦芽敗種定型了,定型定相就沒有用了。所以這個發心,我們常講發心要大,大在哪裡?就是指圓教的部分。發心要小的話,你不要說這輩子成就,你說要證到阿羅漢的這個境界,你花個五六年的功夫就可以成就了,如法修行,但是有了那個成就你就可能停在那邊,你不會再上去了。我們不要說證得阿羅漢的那種成就你會停在那裡,現在在社會上很多人念佛的也好、打坐的也好,都發生這種現象。他使他的心平靜下來,他已經懶洋洋的不想動了,他不會再發什麼心了。唉,我這樣子清凈無為,他的心就長不起來了。這一條是最短的路。

那麼始教這一條呢?它就比較來得快了,比較長了。但始教比起終教來講,它還是很短。它從發心,你看它開始進入我們所講的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四加行位,然後初地一直到十地,等覺、妙覺。這當中有四十二品位,通常四加行位不算進去,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信是在名字覺上面,所以通常也還不算,十行、十住、十迴向三十位了,十地再加等覺妙覺一共四十二(此是終教)。始教從十地開始算起,初地開始算起,加等覺妙覺十二。始教的佛果位只有終教的二行位,那這個地方你看差別有多大。二行位假如從圓教初住開始算起,那不過第十二位而已。這個地方所發的心你看,如來藏性跟二空法性,差距那麼大。這當中相差三十位,三十位的話就相差很多了。那麼終教他發心是發如來藏性,它到妙覺位有四十二位。它的妙覺位相當於頓教的二地位。三地以上終教就不知道頓教的境界了。

頓教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修法它是怎麼修的。始教跟終教都是漸修,所以叫漸教,它一步一步修,你的覺性不展開那沒辦法,你的發心可以從如來藏性,可以從二空法性開始發展,到某一個程度再突破、某一個程度再突破,你如何轉小成大,然後轉權向實,可以慢慢轉。就一步一步,向實以後,你可以轉漸成頓,還可以再轉。

那麼頓教就是告訴我們,遠離這些名相分別,直接進入整個的體性。但是你這樣直接進入的體性,並不是到達最高境界。禪宗參禪人他們很喜歡吹牛就吹在這個地方,他一進入就到達最高境界。那個不可說不可說的部分,他所能體會到的,說實在的,真正能夠體會的你看這個地方,他頂多是隨分覺。隨分覺的最高是初地位,這個等覺跟妙覺差一位。可是你假如隨分覺是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是初迴向位,你的隨分覺是初地位的時候。假如你是頓教馬上進入十地位,那你的境界是相當高。那假如你從初發心而感受到,那這個時候是名字覺。名字覺你假如是從初發心,從初信到十信這個階段,假如是在七信,那你不過是在這裡的初信而已。假如你是十信滿心,那就是初住位也不過七信而已。所以頓教假如沒有經過真參實修,經過破重關、牢關的話,那你無法到達隨分覺。所以從頓教下手,儘管你馬上得到一心,也就是你的發心是正確,那你是初信位,你這個初信位還不到圓教的初信,只是名字覺而已。

同樣的,現在很多人堅持他的宗派跟他的修法,那關鍵都是在初發心跟初信位,後面他講不通了,所以這都是文字相了,自己就一直死在這個地方,上不去了。那你把這個初信位你再從前面把它對過來。頓教的初信是終教的十信,終教的十信是始教的四加行,始教的四加行是小教的世第一位。世第一位上去就是初果了,換句話說你已經到初果向。這是一個狀況,能不能具足這些呢?這已經境界相當高了,小乘阿羅漢已經很高了。

所以這個表你從後面看過來,從前面看過來都可以。你對於整個佛法的系統你可以整理出一套非常完整的認識,那你要告訴我們佛教概論這是很具體的東西。剛才講從妙覺位一直帶上去,一種分析法,現在你從這一個初信位開始來帶。你看這頓教初信位有沒有?你也可以從這個初信位來開始帶。從前面帶下來,前面帶的話從最上面帶下來,從後面帶從最下面帶上去,可以整個了解佛法的結構,修行人的狀況那個心態是怎麼樣。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在學佛的領域裡面,沒有執著的必要,也沒有爭執的必要。你說誰對?你說誰好?你要把它弄清楚。沒有弄清楚誰對誰好,你無法作交代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擷自《六十華嚴》概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直心就是正念真如法故
病這個問題其實就跟世間法一樣的虛幻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