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范增靠傑出才幹,獲得楚政權極大肯定,為何最後卻灰溜溜離開

范增靠傑出才幹,獲得楚政權極大肯定,為何最後卻灰溜溜離開

范增的水平其實是不差的,名氣也是很大的。別的不說,只說一點,在整個楚政權里,幾乎沒有什麼謀士。范增不但能夠成為楚政權的謀士,而且是極受尊重的謀士。從項羽稱他為「亞父」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他在楚政權中受到了多大的尊重。但是他最後竟然失敗了。本來是很成功的一個人,最後為什麼會失敗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把他和張良對比看一看。

一、范增看得准人,但跟錯了人。

范增一直對劉邦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劉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將來一定能夠做成大事。他也分析得很準確,他說劉邦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但是到了咸陽以後,財物一樣都不取,美女一個都不要,這就是要干大事的人的表現。他不但講道理,而且還根據古人迷信這一點來講劉邦。他說他特別找人望過氣,發現劉邦的頭上有帝王之氣,這樣的人必須要除掉。

當他給項羽說過多次,甚至都採用迷信的說法給項羽說,而項羽依然不聽的時候,范增就只好親自動手,準備派項莊在鴻門宴上刺殺劉邦。但依然因為項羽的不支持,他的刺殺行動失敗。

范增既然能夠看清楚,劉邦是那個將來能夠獲得天下的人,而項羽成不了大事。那麼他就應該當機立斷離開項羽,可是他一直都沒有離開。

而張良不一樣。張良一直是跟著韓王的,而且他還是韓王的宰相。雖然他一心復國,但是看到韓王不是那個能夠成大事的人,他最後就乾脆地跟隨了劉邦。

二、范增擺不正位置,造成被主帥猜疑。

范增因為年紀比較大,追隨頂梁的時候已經70多歲了,再加上他在楚政權初興的時候,給項梁提了非常準確的建議(立楚王的後代為王,以此號令天下),並且項梁在這個建議幫助下,成為了當時諸侯中第一大政權。所以項梁對他非常尊重,讓項羽認他為「亞父」。

可以說,項羽對范增的稱呼,是項梁要求的結果,並不是發自項羽本心的。後來項梁戰死後,范增就應該認清形勢,知道那會兒的領導是項羽。項羽是君,他是臣,他應該把君臣關係擺正。但是他一直沒有擺正君臣關係。在鴻門宴上。他沒經過項羽的允許,就派人刺殺劉邦,這件事說明他的權力是比較大的,項羽怎麼能不忌憚他呢?而且最終劉邦逃走後,他甚至拿出寶劍劈壞劉邦送給他的玉斗,且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可以說,這深深地傷害項羽了。

張良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擺得比較正。他從來沒有越位之事。他知道他和劉邦之間是君臣關係,任何時候他都把自己擺在臣子的地位。最後,劉邦取得天下,並且把他評價為功臣中第一名的時候。他並沒有沾沾自喜,並沒有擺老資格,反而極力推脫。劉邦要封他為萬戶侯,他並不接受這個封賞,而且他只要留地很少的一部分。就算這一部分,表明了他對劉邦的忠心,因為劉邦和他最早就是在這個地方認識的。

三、范增不知進退,貪戀權貴。

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計謀不被項羽採納,而且此後,凡是給項羽說的話,項羽都愛理不理的時候,他最好的選擇,就是乾脆離開。但是他並沒有離開,直到後來,陳平使反間計,離間范增和項羽關係的時候,他才惱羞成怒,灰溜溜離開了。

張良卻很明白進退。他知道劉邦是一個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富貴的人。他知道劉邦很忌憚功臣們,所以在劉邦當皇帝以後,他就迅速向劉邦提出,他要離開,過隱居的生活。這樣也讓他被保存了下來。他的這種做法,也獲得了後世的尊重。

四、范增缺乏軍事謀略能力,不會打仗。

范增給楚政權提出的建議,就是擁戴楚懷王的後代為王,號令天下。還有一點,就是他勸項羽殺劉邦。但這一點並沒有被項羽採納。這些謀略都只是政治謀略,並不是軍事謀略。後來,項羽打仗全憑自己軍隊的驍勇善戰,基本上沒有用過什麼計謀。由此可知,范增作為一個謀士,這一點是不稱職的。

張良不一樣,張良既有政治謀略,又有軍事謀略。張良有好幾次給劉邦規劃軍事謀略,讓劉邦獲得了很大的好處。比如「奪取咸陽」,比如「明修棧道」,比如「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發動對項羽的大反攻」。這些都是他軍事謀略的傑作。

除了軍事謀略以外,張良政治謀略也不差。包括最後,他幫助呂后確定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都是他政治謀略的傑出表現。

如此一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范增雖然名氣很大,號稱項羽的第一謀士,他無論是智謀,志向和氣量都是比不上張良的。

(參考資料:《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軍隊表現不佳,被德國嘲笑,表現不佳的原因是什麼
整個草原上的王爺們集體反對忽必烈,為何忽必烈還當上了大汗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