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古貝勒熙凌阿府邸位於東城區燈市口大街55號

蒙古貝勒熙凌阿府邸位於東城區燈市口大街55號

蒙古貝勒熙凌阿府邸位於東城區燈市口大街55號,現在是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馮其利《尋訪京城清王府》》(文化藝術出版社)記載,嘉慶八年(1803年),燈市口大街55號這裡稱貝勒府,以丹巴多爾濟祖母和碩賢良格格守節壽八十,御書匾額賜之。熙凌阿為丹巴多爾濟曾孫,光緒二年(1876年)襲貝勒。二十五中網站介紹,二十五中原名育英學校,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美國基督教工理會創辦,是北京市第一所教會學校。

2013年6月17日北京旅遊網《男育英、女貝滿,龍鳳呈祥燈市口》摘錄:

從車水馬龍的王府井大街拐進優雅僻靜的燈市口大街,路北一座中式的三開間大門格外引人注目,精緻的門楣,磨磚對縫的影壁。如此的氣派難道是哪家王府?還是香火繁盛的寺廟道觀?再一瞅,一面書卷 氣十足的校徽提示了這裡的身份——「YY」兩個字母,莫不就是曾經笑傲京城中學之林的「育英」?進入大門,繞過刻著「致知力行」這一育英校訓的影壁,順著曲徑通幽的小路穿房過院,三座古樸素雅的19世紀美式教會風格小樓端莊窈窕,宛若三姐妹攜手站立。

「1864年建校後,這三座小樓陸續建成,最年長的已140多歲,最年輕的也已80歲高齡。」育英中學解放後改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儘管滄海桑田加上社會動蕩,但三座小樓依然櫛風沐雨、傲立至今。據一位老師介紹,操場西側這三座磚木結構的小樓,由南而北分別是邵氏樓、貝氏樓和貝滿中齋。邵氏樓為磚木結構,底層架高、木樓面、坡頂。東、北兩側建有圍廊、方木柱、傳統式木欄杆以及倒掛楣子、花牙子等,「大修時,除了屋頂上的青石板瓦換作了水泥瓦,外牆面做了防震加固外,一切都沒變」。但同為二層的貝氏樓,西側部分於解放後被拆除。而從門楣處磚刻門額上依稀可辨的「貝滿中齋」,則有座四層鐘樓和漂亮的女兒牆,甚是壯觀,但本是「L」形的建築現在卻是個「I」——它的北側部分也於「文革」剛結束時被拆除。看到這,估計您有點迷惑?這門口明明掛著「育英」的名號,怎麼裡面這樓卻叫「貝滿」呢?莫不是和當年與「男育英」齊名的「女貝滿」有什麼關係?原來,這育英中學和貝滿女中本是對兒龍鳳胎,同為基督教公理會在1864年創辦。育英是男校,貝滿是女校。那曾是女中教學樓和教工宿舍的貝滿三姐妹,又怎麼玩起了「乾坤」大挪移?這是因為解放後這「育英—貝滿」家族繁衍,又多出不少家庭成員,之後屢次分合、搬家,結果當年本來是貝滿女中初中部的三座校舍,「文革」後又跑到了「男育英」的繼承者25中校園裡去了。著名作家臧克家之女臧小平女士,曾於1962年起在貝滿女中的繼承者北京女12中度過了她初高中的6年歲月。「當年的學校佔地頗大。初中部上課的地方還有一座漂亮的教堂,高中部則安置在不遠的中式院落中。校園裡芳草如茵,如煙似霧的藤蘿架下時常會傳來朗朗書聲……」如今的貝滿三樓「一潭池水樓前靜卧,水面上浮萍漂擺」,臧女士若故地重遊應該是可以找回昔日時光的,只是當年那座堪稱全院精華的教堂,如今原址上已是25中的教學樓。

厚德東方的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北方漢語方言中依然保存的滿語借詞
老北京王府井的記憶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