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南亞有座寺廟,主體在柬埔寨,入口卻在泰國

東南亞有座寺廟,主體在柬埔寨,入口卻在泰國

泰國和柬埔寨不僅是鄰國,而且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兩個國家都信奉上座部佛教,境內有大量佛寺。再比如兩國都對一座寺廟情有獨鍾,為了寺廟的歸屬,甚至多次大打出手。

這座寺廟名叫柏威夏寺,位於柬埔寨柏威夏省與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寺廟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9世紀的吳哥王朝時期。吳哥王國第四位君主耶索華曼一世登基之後,計劃在扁擔山修建一座聖寺,後來耶索華曼一世巡遊扁擔山,一眼就相中了柏威夏寺所在的懸崖,他認為這是一塊福地,於是選址在懸崖峭壁上打下了柏威夏寺的根基。此後吳哥王朝經歷13位君主,一直在不斷建造該寺。終於在12世紀中葉建成了這座古樸壯美,令人讚歎的佛寺。

柏威夏寺地處偏僻,山勢險要,至今保存非常完整。如此一座精美絕倫的古建築,再加上泰柬兩國都信奉佛教,所以自然都對柏威夏寺垂涎欲滴。柬埔寨認為柏威夏寺建在自己的國土,寺廟自然應該屬於自己。但很不湊巧,柏威夏寺所在地正好是泰國和柬埔寨的現代邊界,古代邊界模糊,誰拳頭硬,土地就是誰的,當時柬埔寨吳哥王朝強大,扁擔山屬柬埔寨國土,後來泰國曼谷王朝強盛,扁擔山一帶又成了泰國國土,所以泰國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柏威夏寺屬於泰國。但到了近代,局勢又發生了變化。

近代以來,東南亞各國幾乎被殖民者瓜分完畢,緬甸被英國佔領,柬埔寨、寮國等國是法國殖民地,只有一個泰國勉強保持著獨立,而且也是靠犧牲國土來實現的。當時英國和法國商議,要在兩國勢力範圍之間留一個緩衝地帶,泰國就這樣幸運的躲過了一劫,但磨難也在所難免。後來英法兩國不斷以滅亡泰國相要挾,蠶食泰國的國土。1904年法國與泰國劃界,雙方協商以扁擔山作為泰柬兩國邊界。根據這份協議,泰國丟失了扁擔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但保住了扁擔山,所以柏威夏寺應該屬於泰國,沒想到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在地圖上做了手腳,把扁擔山也划到了柬埔寨一側,泰國人看不懂地圖,草草的簽了字。事後泰國才發現,柏威夏寺以及周圍土地全被劃給了柬埔寨,雖然發現了問題,但懾於法國的強大,泰國也只能吃了啞巴虧,默認了這一現實。

法國在的時候,一切風平浪靜,結果法國人一走,泰柬兩國馬上發生了爭端。1953年法國退出了柬埔寨,泰國馬上聲稱柏威夏寺地區的主權屬於自己。柬埔寨自然不答應,兩國隨即爆發了第一次軍事衝突,這場衝突雙方損失慘重,也讓泰柬兩國認識到戰爭無法解決問題。隨後兩國寄希望于海牙國際法庭,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但海牙的判決還是令雙方失望了。1962年海牙做出了裁決,柏威夏寺為柬埔寨所有,但只限於寺廟而不是整座扁擔山。

扁擔山結構特殊,在柬埔寨一側是陡峭的山崖,難以攀爬,在泰國一側卻是平緩的斜坡,建有一條山道直通山腳。海牙認為山頂及另一側的峭壁屬於柬埔寨,但山坡卻屬於泰國,這等於是把柏威夏寺的主體判給了柬埔寨,把柏威夏寺的入口判給了泰國,這樣一來,遊人如想到柏威夏寺遊玩,必須取道泰國國土。這樣的裁決很難讓兩國滿意,此後泰柬兩國又爆發了多次衝突,最終在2013年達成了和解。根據協議,泰國承認了柏威夏寺為柬埔寨所有,並允許柬埔寨使用山路進入寺廟,而柬埔寨也允許泰國人免簽到柏威夏寺遊玩。自此,兩國邊境終於回歸安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言 的精彩文章:

修建伊泰普水電站,巴西明明賺了,為何卻感覺自己虧了?
一座島嶼兩國互相謙讓,沙特:是你的島嶼,埃及:不,是你的島嶼

TAG: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