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促進中韓合作共襄亞洲繁榮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促進中韓合作共襄亞洲繁榮

中國日報北京6月21日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6月18日在中韓論壇開幕式上作了主旨發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啟明大學申一熙校長,

尊敬的各位嘉賓,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中韓山水相連,文化同源,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濟的傳統源遠流長,僅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就有3000多年歷史。韓國古代詩人許筠寫下的「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的詩句,完全可以用來形容中韓兩國人民友誼。今天我非常榮幸與中韓兩國同仁相聚於第七屆中韓論壇,共同探討促進文明互鑒、人才交流、經貿合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福祉等諸多議題,為進一步促進中韓兩國友誼發展和文化交流而努力。在此,我謹代表北京語言大學對韓國啟明大學申一熙校長一行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

下面,我就中韓交流合作,談三點認識。

一、歷史上的中韓文化交流

中韓兩國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彼此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千百年來形成了血濃於水的深厚友誼,兩國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價值取向、審美標準和民族性格。從《易經》、《尚書》、《史記》、後漢書》、《三國史記》等中韓典籍上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中韓兩國就開始了政治經濟的聯繫。此後數千年間,中韓兩國雖然王朝更迭頻仍,但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留下許多中韓友好的動人佳話:從東渡求仙來到濟州島的徐福,到金身坐化九華山的新羅王子金喬覺;從在唐朝求學為官的「東國儒宗」崔致遠,到東渡高麗、開創孔子後裔半島一脈的孔紹;從在中國各地輾轉27年的韓國獨立元勛金九先生,到出生於韓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作曲者鄭律成。因此可以說,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交往、相扶相濟的傳統源遠流長。

回顧歷史,中韓兩國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優良傳統。秦朝時期,徐福率領童男童女三千人東渡,為中韓兩國文化交流開啟了新征程,在中韓歷史文化交流中具有劃時代意義。唐朝是中韓文化交融的重要時期,唐代朝廷與新羅官方往來也十分頻繁。據統計,新羅以「各種名義向唐派出使節126次」,唐王朝以「各種名義向新羅派出使節34次,雙方共160次」。其中的代表人物崔致遠12歲赴唐朝求學,18歲考取進士,在中國生活和工作達16年之久,留下了著名的《桂苑筆耕》文集,以及「掛席浮滄海,長風萬里通」等膾炙人口的詩句,成為中韓友好關係史上的千古佳話。中國的揚州市建有崔致遠紀念館,韓國釜山海雲台矗立著他的銅像,每年有大量兩國遊客前往參觀,紀念這位中韓友好的先驅。在韓國文學史上被稱為「三大詩人」「四大文豪」之一的高麗文人李齊賢,也曾多次經登州前往中國,並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詩歌佳作。明朝時期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不但是兩國政治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更是兩國聯合抗倭,維護東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後勤保障線,在這條線的每個節點上,都有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斗轉星移,今天中韓兩國除在經濟、政治等領域開展友好合作之外,在文化與學術方面也一直交流不斷。據了解,目前中國已有3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成立了韓國學研究中心(所),和韓國的學術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在研究和介紹韓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韓國,研究中國問題的熱潮也不斷升溫,各種從事中國學研究的機構也是不勝枚舉。根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04年,韓國大學、民間和政府部門中研究中國問題的機構多達106個。

談到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絕不能離開儒、釋、道在亞州地區的傳播與所涉國家的接納與融合。在兩國歷史交往中,漢文化起了重要的連結和紐帶作用,從而使兩國人民無論在政治、歷史、哲學、宗教、文化藝術,還是其它意識形態方面,都產生了既彼此相似又互為補充的作用。法國漢學家汪德邁所著《新漢文化圈》曾經說過:「所謂漢文化圈,實際就是漢字的區域。漢文化圈的同一就是『漢字』(符號signes)的同一。這個『漢字』的亞洲是使其區別於亞洲其他文明區域的最顯著的特點。」漢文化圈以中國為中心,圈內韓國、日本、越南諸國共同使用漢字作為溝通手段,以漢字為媒介先後接受了儒教、律令制度以及漢譯佛教等起源於中國的諸種文物制度、文化。在韓國國民精神的形成過程中,儒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據韓國權威教育機構「成均館」統計,韓國80%以上的民眾都信奉儒教,或是受過儒家文化的熏陶,迄今為止,韓國國民精神中仍以孔子主張的忠誠愛國、禮義仁孝為核心,並成為韓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據《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於小獸林王二年(公元372年)即仿效中國建立了最高學府「太學」,對弟子進行儒學經典《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以及中國史書《史記》《漢書》《後漢書》的傳授與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三國後期,新羅曾派遣大批留學生前往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並在神文王時期將儒學確立為「國學」。高麗時期以後,宋代理學傳入韓國,產生了大批如鄭夢周、李穡、安珦等理學大家,他們在傳播儒家文化的同時,以朱子理學為教授內容,教化民眾。正是由於中韓共享儒家文化,才使得中韓兩國得以在漢字文化圈的基礎上,以儒教思想及佛教文化為背景,促進了中韓兩國人民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心意相通。

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歷史上,每當面臨危難,中韓兩國人民都相濡以沫、患難相助。400多年前,朝鮮半島爆發壬辰倭亂,屢屢打破票房紀錄的韓國電影《鳴梁》就記載了兩國軍民共同抗倭的歷史。兩國軍民在壬辰倭亂中同仇敵愾、並肩作戰,明朝鄧子龍將軍和朝鮮王朝李舜臣將軍在露梁海戰中雙雙殉職。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軍國主義對中韓發動野蠻的侵略戰爭,吞併朝鮮半島,侵佔中國半壁江山,使中韓兩國生靈塗炭、山河破碎。中韓兩國人民生死相依、傾力相援,發起一系列抗爭運動,展現了中韓兩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氣勢以及捍衛民族文化的堅強決心。如今,中國境內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上海紀念尹奉吉義士的梅軒、西安光復軍駐地舊址等,都見證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難忘歷史。縱觀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史,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從廣度分析,都是任何國家不可比擬的。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09年10月26日,韓國義士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成功刺殺了侵略朝鮮的元兇、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他是韓中兩國人民共同敬仰的歷史人物。2017年,哈爾濱市政府修建了安重根義士紀念館。

毋庸諱言,中韓關係在近代也曾有過一些曲折。20世紀後半葉兩國一度經歷了幾十年相互隔絕,幾乎「老死不相往來」的特殊時期。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1992年8月24日,兩國外長在北京共同簽署建交聯合公報,中韓關係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20多年來,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韓政治、經濟、人文等各個領域的關係均取得了長足發展,速度之快、範圍之廣、程度之高、成果之豐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在國際關係史上也屬罕見。

二、中韓人文交流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啟示

當代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只有維護和平,謀求共同發展,人類才能攜起手來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當前,亞太地區的經濟正在迅速崛起,太平洋時代呼之欲出,而東北亞將成為太平洋時代的火車頭,中韓兩國是該地區的主要成員國,兩國發展對這一地區的繁榮穩定必將起到積極作用。回首中韓兩國交往的歷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幾點經驗和啟示。

第一,增強互信,取長補短,彼此從對方身上汲取長處。中韓兩國民族構成不同,思維方式和精神層面也存在一定的區別,這使得中韓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的比鄰以及價值觀、道德倫理等文化觀念的相似,又使得兩國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兩千餘年間,中國與韓國在語言、文化、思想、社會制度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學習,不斷融合發展,共同推動了東方文明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歷史上,兩國同屬於漢文化圈,具有相近的價值觀、倫理觀和文化理念,這正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我們要倍加珍惜。在此,我想用「和而不同」這個詞來形容中韓兩國文化之間的關係。「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認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存在,肯定和允許事物間的差異和區別,然後把不同的事物加以適當調整、配置和妥善安排,使它們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得到調和,最後達到整體的和諧。中韓兩國只有對彼此的文化予以認同和尊重,才能在傳承和弘揚自身文化的同時,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而不被時代潮流和其他先進文化所淘汰。只有不斷吸收不同於自身的文化精粹,在認同自己特有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對其他優秀文化的認同和尊重,才能在世界之林開出鮮艷的民族之花。中韓兩國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一個民族精神文明中的深層因素之後,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達到更高的水平。本屆中韓論壇正是基於這一背景下開展的學術交流項目,今年已經是第七屆。相信與會中韓學者的真誠溝通、彼此借鑒,必將有力推動中韓兩國的學術文化交流,促進中韓兩國的民心相通。

第二,以鄰為伴,守望相助,相互給予堅定有力的支持。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中韓兩國比鄰而居,因此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應是中韓兩國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中韓建交20多年來, 隨著中韓交流的領域不斷擴大,交流的內容和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中韓外交的調整與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韓關係,使得中韓的戰略關係得以充實,中韓關係的改變具有謀求區域合作及全球性合作的重要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為了實現「中國夢」,正在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此同時,韓國政府所提出的政治經濟目標也突出強調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通過科技手段和文化因素的結合,深化兩國文化產業合作與交流,不僅符合中韓兩國的現實需求,更體現了兩國共同創造「亞洲價值」的核心追求。通過科技、文化、產業的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結合等方式,中韓文化外交不僅共同創造了「亞洲價值」,更為世界文明的繁榮增添了一份力量。

第三,密切合作,促進交流,共同促進雙邊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深度融通。隨著中韓兩國當代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交流的方向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比如在中國,韓國的影視、美容、飲食等曾經風靡一時,形成了一股強大的 「韓流」。同時韓國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出現了包括漢語、傳統文化、大眾文化、服裝、建築等被稱為 「漢風」的文化現象。我想強調的是,在強化新時代中韓人文交流中,中韓兩國的大學應當積极參与,整合雙方高校的學科力量,大力培養兼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球視野並能深刻把握中韓關係發展的青年人才;還應繼續創新特色品牌項目,培養更多了解雙方文化和國情的青年人才。同時,集中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研究力量,就全球熱點問題展開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建設性、前瞻性和吸引力的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充實中韓人文交流的內涵,推動中韓人文交流在新時期更好地發揮中韓關係探路者、鋪路者、護路者的角色功能。

三、未來中韓交流合作的方向

韓國前總統金泳三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曾經指出:「在歷史的漩渦中,兩國關係曾有過短暫的隔絕,但兩國的江水始終是同黃海交融在一起的,因為中國的江水大部分往東流,而朝鮮半島的江水則大部分向西流,我們兩個國家關係密切是命中注定的,並將不可避免地成為開闢太平洋時代的攜手夥伴。」誠哉斯言!中韓兩國互為重要鄰國,中韓關係雖然歷經波折,但由於兩國文化的深度交融,中韓始終都是攜手合作的夥伴。中韓兩國建交27年來,兩國友好合作日益深化,雙邊關係全面迅速發展,並不斷邁上新台階。

今天,中韓關係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雙邊關係及國際和地區形勢新發展、新變化的背景之下,文化在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方面仍將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面向本來,啟明大學是擁有120周年輝煌歷史的著名高校,北京語言大學是中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兩校合作25年來,雙方不僅達成了了解和互信,而且還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應當認識到,植根於青年學生、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是未來中韓關係發展的希望。作為中韓人文交流人才培養的重鎮,北語和啟明大學在未來中韓關係發展中有著共同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為此,我認為今後貴我兩校可以從四個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們應當在承認文明差異的基礎上,以平等之心,包容之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語言交流為橋樑,以文明互鑒為紐帶,不斷促進各領域的合作。未來,北語和啟明大學之間應當通過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共享雙方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等多種形式,在教育交流方面共同努力,培養精通兩國語言文化,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專業人才。同時以孔子學院為平台,就漢語師資培訓、本土教師來華培訓、孔子新漢學計劃(CCSP)、漢語教師志願者赴韓國中小學教學(CPIK)等項目進行深度務實合作,致力於為中韓合作關係發展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

第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從來都不是一面,文明也從來都不止一種。每一種文明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每一種傳承到今天依然綿延不絕的文明,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中韓雙方需要在互相體恤對方民族心理的基礎上,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展開積極而有意義的溝通和對話,摒除紛爭和隔閡,為未來的合作共贏奠定基礎。我們十分欣賞啟明大學「為了真理,正義和博愛的國家」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學術的卓越性,提高學術的倫理性」的教育宗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未來,我們應當發揮各自優勢,深挖合作潛力,努力把自己的學校建設成為具有更高世界聲譽的高水平大學,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深化中韓教育合作、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出貢獻。

第三,開放包容、互學互鑒。隨著中韓兩國當代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交流的方向日益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留學人員是雙方人員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兩國交流的民間友好使者,對發展雙方友好合作關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中韓兩國互為留學生派遣第一大國,在韓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的數字都非常可觀。作為中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北語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傾聽世界的聲音,我們將依託自身特色優勢,與啟明大學一道,促進中韓文化的雙向交流與互鑒:一是積极參与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框架項目。二是依託孔院平台,培養漢語人才,創新開展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項目。三是切實踐行對人類文明遺產的保護和學習。四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

第四,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在中韓兩國傳統文化中, 「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在當今仍然煥發著生機。在這種傳統文化滋養下的中韓兩國人民,更應該抱著「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態度,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韓國啟明大學孔子學院是由北京語言大學和韓國啟明大學於2007年合作建立,是韓國大邱地區唯一的孔子學院。2011年、2014年,兩度被孔子學院總部授予「先進孔子學院」稱號。2015年12月,又被韓國教育部授予「突出貢獻獎」。在新的形勢下,北京語言大學將與啟明大學一起,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進一步提升孔子學院的「軟實力」,使其更加適應韓國本土的文化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展示中華文化的亮麗窗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中韓在數千年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兩國人民結下了深厚友誼,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傳統。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都曾受到儒家文化的極大影響,兩國的文化既有顯著的差異性,也存在許多可貴的共同之處。因此,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也要尊重對方的獨特性,擴大兩國的共同性。秉承相互學習、彼此包容、取長補短、友好共贏的交流取向,就一定能夠開創兩國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從而為兩國人民的幸福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預祝本次中韓論壇圓滿成功!祝申一熙校長一行在北京度過愉快的時光!

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獲悉前妻承諾捐贈一半財產後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這樣說!
中俄首座跨境公路大橋合龍?俄官員:這是造福兩國人民的友誼之橋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