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萬萬沒想到,《老子》中的「朴」還有這層涵義!

萬萬沒想到,《老子》中的「朴」還有這層涵義!

《老子》中的「朴」字,除了有質樸的意思之外,還有一個與占卜有關的意思。

原文 :《解開中「朴」字之謎》

作者 |東京大學博士、旅日專家 黃亞南

圖片 |網路

「朴」字解釋令人不滿意

《老子》中有6章8處提到「朴」。其中,對第15、19、57章中的「朴」字應該沒有分歧,但對其餘的「朴」字解釋總令人不滿意。第15章:敦兮其若朴。第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第28章:恆德乃足, 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第32章:朴雖細,天下莫能臣也。第37章: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闐之以無名之朴。第57章: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說文》:朴,木皮也。「菐」意為「外皮」,所以,包著玉的石頭叫璞,未去皮的木頭叫樸(朴)。而《戰國策》應侯曰:鄭人謂玉未理者朴,周人謂鼠未臘者朴。則說明上古時期,「朴」是一個比較普遍為大家接受的概念。其共同含義就是未經人手加工過的原始狀態。從這點來看,學者對《老子》第15章、第19章以及第57章中的「朴」字認識應該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第28章、第32章和第37章,在這裡,用「朴」的原意,即把未經雕琢的木材放到這幾句話里總覺得彆扭,無法讓人釋然。

所以,從王弼開始,為「朴」字增加了新意。王弼對第15章和第19章的「朴」未作解釋,而對第28章的「朴」解釋說:「朴,真也。真散則百行出」,以此來解釋朴散則為器。但是,「真」又是怎麼回事呢?《說文》對「真」字的說明是:「仙人變形而登天也。」這一路解釋下去,就是道教教義了。河上公說,歸於質樸,不復文飾。(王卡校點《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可以說是對真的又一種說明。到陳鼓應這裡,則直接用了一個詞:真朴。(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價》,中華書局,2009)真朴到底是什麼?乾脆就不作解釋。李零就明白地進行了解釋:朴也是比喻道。只是這樣的解釋根據在哪裡呢?因為既說明「未經剖分加工的木材叫朴」,那如何來比喻道呢?汪致正找到高誘註:朴,本也,所以在這裡把朴解釋為根本。

高誘是東漢人,比王弼要早百年,「本」字說似乎比「真」字說更為可信,但是,學者並沒有用「本」或者「真」來對《老子》中的「朴」字作統一的解釋。諸家對《老子》第15章、第19章以及第57章中的「朴」與第28章、第32章和第37章的「朴」解釋明顯是有區分的。這樣的區分應該是用未經雕琢的木材的說明難以對第28章、第32章和第37章的「朴」進行解釋,才增加了真、本、質樸、真朴、道的比喻等解釋。但是,所謂的本、真都是抽象的概念,而陳鼓應所譯的「道的真朴」更是沒有具體的說明。

就算把「朴」字解釋為道或者道的比喻,但放到第32章,還是很彆扭。帛書作:「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世傳本作:「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按照上面的解釋,大家紛紛解說成「道永遠是無名而樸質狀態的。雖然幽微不可見,天下卻沒有人能臣服它」。(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價》,中華書局,2009)但如果說「朴」是道的話,那麼天下為什麼要臣服道呢?又怎麼能臣服道呢?應該是反過來,天下臣服於道吧。再者,各家文字大同小異,都說道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此說有問題。

第一,如果說「朴」是未經處理的木頭,那麼在上古時期,人接觸到最大的材料大概就是砍下來的木頭了吧,柱子和棟樑都需要大木頭,而沒有加工過的木材就會更大。對古人來說,這不能說是「小」的。

第二,《老子》中雖然有柔弱勝剛強的主旨,但卻沒有說過道是弱小的。第25章所強調的域中有四大的第一大就是道大,《老子》明白地說過,「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把道與大相連。從以上兩點來看,似乎是不應該說「朴雖小」的,除非朴不是未經處理的木頭。

為了解決這個「朴」字的含義問題,學者希望通過對第32章不同的斷句來解決。除了通行的「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之外,古棣還舉出了幾種:胡適、高亨以 「道常無名朴」(高校增「名」下「之」字)為句,勞健、蔣錫昌、馬敘倫以「道常無名,朴雖小……」為句。蔣錫昌指出:胡適非特有背《老》意,抑且昧於古訓,斷不可從。但古棣不以為意。勞健說:「名」字與下「臣」「賓」諸字為韻。但古棣雖認同其理,卻以無名之朴乃是老子定型語句為由而終不採納。古棣自己則在高亨句讀上略加變通為「道常,無名之朴,雖小,天下莫能臣」。然而,古棣和胡適、高亨之說並沒有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而張松如則採用了另一種斷句:「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敢臣」,雖然得到一些學者的響應,但也未撼動通行的斷句。不過,這些不同的斷句的確豐富了對「朴」字的解釋,雖然多數學者依然繼承了王弼的註解,即「朴」者,真之未散,即指初成之道而言。但是張松如的斷句就形成了「無名」「朴」「雖小」都是對道的描寫的結果,這雖然巧妙地規避了「朴雖小」難以解釋的問題,但同時也否認了「朴」作為獨立概念的存在。聶中慶對此則指出:道非朴,朴亦不是道。然朴之本真質樸又表現出道所具有的特徵,故用來描述和指稱道。這似乎又要彌補回來,若如此,對「朴」字的解釋又要回到王弼那裡去了。

「朴」到底該如何解釋

把「朴」字解釋為道或者道的比喻,放到第37章似更加不妥。

第37章,「朴」字出現了兩次,但文本同樣,即「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本章各本作:郭店簡:將貞之以亡名之朴。帛書甲本:名之朴。帛書乙本: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王弼本: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古人多用通假字,實際上,「貞」、「闐」、「鎮」有所不同。「貞」是一個很古老的字,在甲骨文中代表了占卜者,《說文》解釋為:「貞,卜問也。」商朝的人很迷信占卜,很多事都需要占卜。如果採用「貞」是占卜的意思,那麼也能為解開無名之朴的「朴」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謎語提供線索。郭店簡老子甲中有五個「朴」字(如下圖)。五個字並不完全相同,但總體可以認為(1)、(4)、(5)是(2)、(3)的簡化,而(2)、(3)則是各自的異體字。這樣就可以看到「朴」字似乎表示是在手上或者架子上有什麼東西的意思。其中(3)的原句是:「將貞之以亡名之朴」,其字其義則意味深長。

《周禮》:「史占墨,卜人占坼。」史卜並列,而「史」之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這與郭店簡(3)的「朴」字何其相似,(3)是手上拿著什麼東西,很可能就是「卜」字的異體字。「卜」字是象形字,象形灼剝甲骨。但占卜之後,材料的收集也是為占卜者所為。按照《周禮》所言:「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說明占卜後,材料都要留下來年末驗證的,而「朴」字也和「史」字一樣,是手拿很多佔卜的材料。也就是說,《老子》里的「朴」字也可以看作是和占卜相關的字。

「闐」字有充滿的意思,但用此意本句也難讀通。充滿無名之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說朴就是道,也就是說充滿了道。前面要求侯王遵守道,難道說那個時候還沒有充滿道嗎?而且,能在這裡充滿道,那麼老子本身就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神人了,而老子好像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至於「鎮」,學者都認為不宜解釋為鎮壓,應該是不錯的。如果是鎮壓的意思,那麼老子又何必如此苦口婆心地勸喻當權者呢?直接命令不是更好嗎?如果老子真有這樣的能力,其本身就說明了強權是可以壓倒一切的,等於直接否定了《老子》的宗旨。顯然,《老子》這裡也不能用「鎮」字。

《老子》第37章,「闐」和「鎮」應該是「貞」字的通假,所以「朴」字也就可以作「卜」字解。綜上所述,《老子》中的「朴」字,除了有質樸的意思之外,還有一個與占卜有關的意思,而「本」「真」之說實際上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2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職業教育創新,應更關注「怎麼做」
最近的年輕人們,都還好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