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當於冬和羅蘭聊起「大場面電影」:預算大片如何誕生?

當於冬和羅蘭聊起「大場面電影」:預算大片如何誕生?

「大片」一詞正在被重新定義。

在當下,中國式大片撲街的新聞已經是屢見不鮮。明星名導,華麗特效,場面浩大,甚至可能是去年的票房冠軍續集,在當下,都難保證能夠穩坐冠軍寶座。

電影市場的風水在輪流轉,但隨著電影票錢的水漲船高,當觀眾開始認真估量起電影究竟值不值的時候,審美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無論是《戰狼2》,還是《紅海行動》,亦或是2019的《流浪地球》,夠硬,夠大,夠結實的特效大片,正在將傳統大片的定義從華麗特效和明星噱頭重新更換為更實際的問題。

市場波浪反轉之間,留給創作者迎著浪頭衝擊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但能躋身於海浪之上的,終究是少數人。面對大場面電影的龐大資金與資源,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大場面電影中,有哪些是能看見的亮點,又有哪些資本的助力正暗藏於水下?

或許,這個問題距離許多年輕導演還有些遠,但顯然,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近了。

錢是怎麼花的?

如果有誰距離「大場面電影」這個詞最近,那麼博納總裁於冬應當是其中之一。在上海電影節,他與執導了《2012》《後天》《獨立日》的德國導演羅蘭·艾默里奇談起了這個話題。

大特效大場面電影有個最重要的問題:資本。這牽涉到預算、特效、劇本開發現場製片等各個方面,從劇本的選擇到實拍,大場面電影牽一髮而動全身,一部電影的失利,也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追根溯源,當一部大場面電影開始時,人們最開始談的仍然是資金問題。羅蘭提及,在大特效電影中,追加預算是許多導演都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製片人和監製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於冬認為,對於一個製片人和監製來講,在預算內完成電影應當是基本工作。「一個好的監製,他在預算制定的時候,可以吵架,可以不停的爭論,但是一旦決定了各種預算後,在預算內完成,就是監製的基本職責。」

預算分線上線下兩個部分。線下制度預算,通常需要計算花費多少周期,拍攝多少場地。通常來說,一部電影的時長兩個小時,120場戲,按一分鐘一場戲的常規配置來算,已經有120場戲。實際上,在兩個小時之內的影片預算基本可以量化到每一天。這類線下工作在看了劇本後,就可以做出決定。

而線上工作則是導演和主要演員的費用,主要演員的費用通常由老闆決定,但導演最希望實現的目標,是演員能夠全周期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攝中。同時,演員的費用也根據市場和不同消費人群來決定。多重因素決定著這一數目的變動。

羅蘭·艾默里奇因為《2012》《後天》曾被排上了「十大最貴導演的排行榜」。但事實上,作為導演,羅蘭·艾默里奇並不貴,貴在電影的特效、畫面、鏡頭等諸多方面。在羅蘭大部分電影的拍攝中,他既是導演,也是製片,作為集二者為一身的重要製作人,應當知道一部電影花多少錢,成本是多少。

他也告誡新人導演要熟知這一點,否則很可能會因為不熟悉市場,而選擇太過昂貴的拍攝位置,最後陷入不斷追加預算的漩渦。對於導演來說,一部電影花太多的錢,最後它的表現不佳,很可能會令自己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

同時,劇本開發這一項目,在近幾年國內各類扶持機構紛紛出現時,也逐漸開始被提上日程。而在預算中,劇本開發的預算不像真實的特效一樣,肉眼清晰可見。羅蘭坦言,他並不建議投資太多的錢,只為了購買一個很出名的劇本作家的劇本,「因為你很少可以通過花錢買到一個好劇本」。

羅蘭自己進行過許多劇本的創作,他也樂於在製作的時候拿出自己的故事。通常,他會和編劇一起合作,選擇年輕的青年作家,「因為他們還沒有成名,還沒有那麼貴」。當他自己在進行編劇時,他也會花很多年的時間去開發一個劇本,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不過,與他合作過的年輕編劇,也不乏通過賣劇本大獲成功的例子。「比如《2012》當時的人氣作家,他後來的一個劇本售賣給了斯皮爾伯格,確實掙了很多錢。」

每個電影都有點不同,羅蘭自己就經歷過長或短兩類不同時間的劇本開發。在開發《獨立日》時,腳本只花了三四周就已經完工,《2012》也同樣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後天》腳本的開發耗費兩年多的時間才告終。在羅蘭的經驗中,許多項目的開發時間都長達3-4年,甚至超過9-10年,才最終定稿,所以時間仍然是個需要具體分析的問題。

一個劇本的開拍時機,牽涉到影片題材的選擇範圍。於冬透露,一個電影公司決定什麼時候拍,拍攝哪部電影的時候,都取決於製片人的選擇。「第一考慮是題材的選擇,其次則是導演的選擇,這兩項對於一部電影來說,相輔相成,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作為被挑選者,導演應當熱愛自己的拍攝題材,如果不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來拍的話,往往結果也不甚理想。事實上,許多導演或者和大製片公司,拍攝出自己並不想看的影片,結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如果你愛看的話,不用管其他人愛不愛看,這是導演應當非常看重的問題。」

如何由大至小?

在大場面電影中,細節紛繁複雜。而在籌備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資料、細節、背景故事可能出現在電影中。但在最後,所有製作者需要進行的工作,其實是簡化。

「有很多細節,導演會知道,它輔助了你拍攝這部電影。但你也必須知道,如果要在每個地方都體現這些細節,那麼你拍的就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十小時的迷你電視劇了。一部電影只有兩個小時,一切東西都要涵蓋在兩個小時之內,所以大家最後免不了要進行取捨,把最重要的和有意義的部分留下來。」

這意味著一個漫長的編輯過程。通常在好萊塢,慣例是在最後測試電影前,會有放給觀眾看的流程,創作者需要從觀眾那裡獲取一些反饋,最後才對電影進行最後一道工序,將想要的內容完整呈現。

對於大多數大場面影片來說,特效往往過於豐滿,以至於特效已經變成了許多大場面影片的重中之重。但這正是許多導演都會遇到的問題。「有些特效,如果效果不太好,那麼作為導演,你一定將這部分完全砍掉。如果你把這種不太好的特效鏡頭放在電影里,那麼只會讓你的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神遊,無法集中注意力,這種鏡頭對整部電影不是填補,而是一種傷害。而解決方案是:在製作這種特效鏡頭的時候,準備一個備選項。」

當然,對於許多新導演來說,大場面的影片對於當下來說,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對於年輕人來說,一蹴而就接到大製作高成本的電影,未必是一件好事。

羅蘭自己在德國開始拍攝影片時,也是從較小的製作成本開始,對他而言,好萊塢是極為難得的歷練過程。

「拍攝小製作成本的影片,導演同樣可以在其中學到一些關於預算方面的知識,只是這種經歷,是教導演如何用特別少的錢拍出一個電影,但這種經驗同樣適用於高預算的影片。」

對於曾在德國開始自己電影之路的羅蘭來說,他深感德國和中國如今面對的狀況相似。

「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製作方式,比如現在中國製作的科幻影片,有真實感,符合中國現實情況。」羅蘭認為,當下,好萊塢作為電影市場的主要供應者的情況,可能在未來50年內,慢慢地得到改變。

而於冬從監製和製片人的角度,也認為年輕導演,應從文本電影的角度去尋找突破。

「年輕導演,大多剛剛開始,不會有那麼多的預算,也不會冒這樣的風險去拍。如今是技術時代,技術正在不斷拍片的經驗的基礎上持續加強。所以年輕導演們應當注重人文,在電影里突出你的人文精神,這也是獨屬於你的電影的精神。」

-F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從「天才導演」到被嘲「爛片」,多蘭的十年
李少紅為她等十年,嚴歌苓的作品為什麼如此「長壽」?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