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博士好讀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美國博士好讀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全文共3570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機遇緣於交流,圈子決定命運。

又到一年畢業季,各種讀博辛苦吐槽霸屏。糾結博士制度過嚴的,糾結導師不給力的,糾結論文難寫的等等。

美國的博士學位好不好拿?私立大學制度下的學位體制怎麼樣?百年前的學子怎麼讀博?

今天,我們從民國大師的回憶錄里可以一窺全豹。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剛剛起步,公派和私費越洋留學攻讀博士成為優秀學生的潮流,美國因為庚款返還和支持華人留學政策又成為主要留學目的地。

當時留美學生百里挑一,個個都是精英。語言以及專業的學習基本都難不住他們,有些學生還反覆更換專業,照樣如期畢業。

在這些人的回憶里,博士求學這一段,他們記憶很輕鬆。

比如馮友蘭,讀博三年半,畢業時27歲。讓他難以忘懷的是怎麼爭取獎學金、打工,好解決學費和生活費。而對於學業,一筆帶過:「到了1923年暑假,我的論文答辯通過了」。

馮友蘭

蔣夢麟畢業時30歲,讀博五年。他在回憶錄里乾脆連論文答辯都不提,只提到一九一七年六月回國時的不舍,「我站在窗前佇望著五年來朝昔相伴的景物,不禁熱淚盈眶。」

這些人中,有兩位學生的讀博經歷與眾不同,能夠折射出美國大學人才培養的機制。

導師大義放水,顧維鈞順利畢業

顧維鈞生在上海,家境優越,私塾啟蒙、教會學校接受西式教育後,受同學相邀,1904年夏天赴美留學。

經過一年的語言和預科學習後,顧維鈞考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政治和國際外交。

顧維鈞

那時候美國名校入學似乎很簡單,顧維鈞入學考試化學沒及格,還是被錄取。

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們享譽世界。顧維鈞認識到,「我有機會在這些名師的教導下讀書確實是三生有幸」,與教授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邀請我去他們家吃午飯,吃晚飯,或者參加茶會。」

顧維鈞非常聰明,預科就加強了英文,學習了德文。進大學後學習拉丁文,每天兩小時,六周完成四年的全部課程,「老師認為我的學習令人相當滿意」。

另外也學很偏的課程,像地質學,他竟然也學得讓老師很滿意。

三年,修完哥倫比亞大學所需學分,可以提前畢業。只有一門課他總是落後——體育。

跳台跳水他實在是害怕。拖到1908年底,班上其他學生都過了,他還沒考。教練最後下通牒:「你要是不考,你就不能畢業。」

就這樣,顧維鈞被逼上跳台,但是,因為害怕又走下來。教練再次把他逼上去,如是者三。教練沒法子,對顧維鈞說,不敢頭朝下跳就閉眼邁腿吧。

顧維鈞跳了個「冰棍」,多年後回憶起這一幕,顧維鈞還說「我可嚇壞了」!

在大四時,顧維鈞已經在讀研究生的課程,所以他是同時獲得了政治學學士和文學碩士的學位

顏值、智商、情商一起爆表!聰明、帥氣、陽光、勤奮的富家公子,學習、社團活動兩不誤,頻繁接觸國內高官和孫中山等海外華人領袖,還附帶結婚離婚。

之後,在穆爾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哲學博士。穆爾教授是國際知名學者,曾任美國助理國務卿並代理過國務卿。

顧維鈞回憶穆爾教授在做學問、職業準備等各方面,「他像父親一樣關心我」。

那時的美國,拿到博士學位需要經過開題、答辯把關。

顧維鈞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外國對中國政府的權利要求》,他為此準備了兩年。

論文提綱共有一個引言和九章,概述中國與外國交往以來,外國對中國提出權利要求。引言是中外關係背景、外國人的地位和治外法權、中外條約性質等。

其他各章分別展開論述這些權利要求的一般原則、付款方式、利息等等。

穆爾教授很滿意,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這樣,顧維鈞的畢業論文開題得以通過。

這時,國內辛亥革命爆發,顧維鈞開始畢業論文寫作。同時開始複習所學功課,準備博士答辯。

1912年2月中旬,顧維鈞突然接到中國駐美使館通知,總統袁世凱邀請顧維鈞擔任總統府英文秘書。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三年前,唐紹儀作為特使訪美,顧維鈞以學生代表身份與唐接觸密切,兩代留美學生惺惺相惜。唐紹儀成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理後,向總統袁世凱推薦了顧維鈞。

機遇緣於交流,圈子決定命運。

可是因為還沒畢業,顧維鈞婉辭,並找到博導穆爾教授商量何去何從。

從過政的穆爾教授反應亮了!

穆爾教授把顧維鈞「教訓了一頓」。他說,讀博士是為了準備為國家服務,這次的機會就可以使顧維鈞進入國家機關,參加革命後的建設和發展。穆爾教授告誡說,絕不能再拒絕。

顧維鈞也是神反應,順勢提出博士的答辯問題。

穆爾教授是真愛才,表態可以在顧維鈞「所希望的任何時間舉行口試。」

關於論文,顧維鈞把已經寫好的引言和前三章給了穆爾教授。大概是整個論文的三分之一吧。

兩天以後,穆爾教授說,引言部分就足夠一篇論文,至於其他篇章,可以以後續寫成書。

一個月後,顧維鈞進行了博士口試答辯。

系裡所有教授都參加。穆爾教授提問是:就承認一個新政府的標準說明看法。

其他教授提問:從中國利益和中華民族需要看,美國憲法有哪些特點適用於中國;請說明贊同共和形式的政府的理由。

口試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教授們評議後宣布:通過!

因為顧維鈞必須儘快回國,論文的校對、印刷和出版等具體問題,另一位教授比爾德答應全部代辦,讓自己的夫人幫助校對。

這樣,在六月初之前論文可以印出來,顧維鈞如期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所授博士學位。這年,顧維鈞二十四歲,讀博一共三年。

比爾德教授的話道出了教授們熱情幫助的原因,顧維鈞受聘總統府,對顧本人「是一個好機會,對於哥倫比亞大學也是一件好事。」

畢竟,一名學生還沒畢業就被總統看中確實是學校的光榮。

考試、論文都是為了培養人才,而學生一旦得到一個好平台迅速成才,有什麼不能通融呢?

哥大也有冷冰冰的制度規定,但哥大在執行制度時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師生關係到底應該什麼樣?百年前的哥大給了我們示範。

胡適論文教授不懂,延期十年拿學位

另一位哥大學生就沒這麼幸運。

一九一〇年,胡適考取第二批庚款留美生,進入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學農科。除了英語外,另學德文和法文。

胡適

當時康奈爾大學規定,必修課十八學時,成績平均要在八十分以上,選修課兩學時。主修專業達到要求才能畢業。學時制後被胡適介紹給北大等國內大學。

胡適興趣不在農學,三個學期之後,轉入文理學院學文科。到畢業時,胡適已經有哲學和心理學、英國文學、政治和經濟學三門專業課達到主修要求。等於讀了三個大學吧。

胡適大四那年參加文學論文徵稿得到獎學金,擔任中國學生會幹事,得以與世界各國留學生廣泛交往。也熱衷於四處講演,並因為講演過多影響學業而被學校停發獎學金。

一九一五年九月,胡適到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研究部杜威教授門下求學。第一年通過了哲學和哲學史的初級口試和筆試。初試及格,就可以開始寫論文。課餘參加校際和平論文競賽獲得頭獎。

杜威

同期同學有宋子文、張奚若、孫科、蔣夢麟等人,後來都以自己的才華影響了中國。

同樣,哥大哲學系教授牛人比比皆是。美國大學和諧的師生關係令遵從「師道尊嚴」的中國學生終身難忘。

胡適恩師杜威,他的夫人每個月都要邀請朋友和學生參加家庭茶會。在這裡,胡適等學生們能見到世界知名的學界大咖。

哥大文科博士學位要求:修完規定學分,考過筆試、口試、歐洲語。門門及格後,即可寫博士論文。論文完畢,需進行口試答辯。

之後,有三種結果:一是「小修通過」,基本沒問題了。二是「大修通過」,論文大修後要回校重來。三是「不通過」,不得補考,博士沒了。

一九一七年五月二十二日,胡適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口試,得了個「大修通過」,需要返校補考。而胡適因一九一七年夏回國,這返校一拖就是十年。

因此,不到二十五歲的胡適在國內轟轟烈烈地領導文學革命時,並不能稱留美博士。

客觀地說,胡適對洋人談中國哲學,就其論文中任何一個問題延展開來就綽綽有餘,但胡適的眼界太寬廣,論文洋洋洒洒如一本教科書。僅從技術上看,被導師否決也不冤枉。

回國以後,胡適把論文改寫,於是,一本中國哲學界開山之作耀眼登場,這就是《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杜威看到這本書的影響力時,已經是兩年以後。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期間,杜威來到中國,一住兩年,胡適鞍前馬後小心伺候。於公於私、看學術影響看論文質量,杜威都有愧於這位優秀的學生。

關於杜威來華,胡適確有與老師溝通私誼的嫌疑。但此時的胡適已經成名,要不要哥大的博士學位僅僅是個面子。

一九二一年,杜威離開中國,巧的是,胡適的論文付印。論文付印意味著答辯通過。至少胡適論文答辯的「大修通過」結論被改變。

一九二七年,胡適離開哥大十年後返校,終於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謝莫霍恩大樓

也就是說,胡適論文答辯時大修重考;後來杜威來中國溜了一圈回去,胡適論文就付印;到胡適再次返校時,並沒有重考,就像有的研究者說的,「拍拍肩膀」就過了。

不管怎麼說,美國大學讀博士,教授說了算。而教授其實很較真,也很實在。學生真有水平,教授會變通規定給予通過。如果水平不夠,誰也甭想開後門拿文憑。

參考書目:

《我的學術之路——馮友蘭自傳》62頁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

《西潮·新潮》蔣夢麟97頁 嶽麓書社2000年

《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 中華書局1983年

《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譯註 《胡適傳記作品全編》第一卷下冊 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北方河流稱「河」,南方和東北河流多稱「江」
歷史不僅關乎真相,更關乎道德與信仰

TAG:中國國家歷史 |